1.鲁迅
鲁迅笔下的“狂人”,看书半天,只读出两个字:“吃人”。
一种极致的精简。
虽有些“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味道,不把书当成要去冷眼旁观的对象,而是当成一面镜子,去反映自身,增强自我之原有表情。
不过回到“读书是为什么”这个起源问题,则为自己找点“助力”未尝不是一个读书的好原因。要是以此为目标,则这种极致凝练的方法,倒是很好。
另,除借小说人物之口,鲁迅似乎另有名言:“单是命意,就因(《红楼梦》)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2.佛道
不单读书有此法,连“写书”也有。
一个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佛经,和老庄经典。
拿《心经》来说,前篇要你一直“无”,无到“无无”,再到“无无尽”。后篇又极力说,就是这个道理呀!懂得人才明白它的好!
要是承认了“无”,通篇就得于心了。
庄子更过分。一个个花里胡哨的故事,就看出俩字儿:潇洒。
金庸的小说不脱儒释道,所以张无忌学太极剑,要忘得干净,只留下两个字:装逼。
3.独孤求败
独孤求败如果不是个时任老大称号,而是一个中二的人,那么他留下了两套体系:杨过的“大力出奇迹”派,以及令狐冲的“文献综述”派。
杨过就是横练内功,以之运转各种花里胡哨,有点像鸠摩智。
令狐冲背了风清扬的综述文章,把各种花里胡哨记了个遍。岳不群是大力派的,只不过没有领悟到大力派的精髓——大力。后来狠了狠心大力了一把,终于以身证道。
另,向不群道歉。恶搞你的人太多了,其实只是一种人生选择而已,何必嘲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