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人,让做什么,不喜欢也不说,只是消极抵抗,需要做某个选择的时候特别困难。从小学生到成年人,都可能有这样的表现。
做决定的权力不是我们最重要的权力吗?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先从环境方面讨论此表现的可能原因。
首先是问题复杂程度与决策者的能力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年龄水平和阅历明显和面对的麻烦不匹配,自然就不好决定。这里很重要的因素是,决策者自己怎么看待自己拥有的资源,而不是外界他人的评估。你觉得他很行没用,只要这个人自己认为没能力,都会影响其决策表现。
关于外界环境还有一个角度需要考虑,就是决策的后果。
我经常为学生们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努力学习就能成绩提高,如果成绩提高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反之则失去一切,你还会努力学习吗?无论孩子怎么回答,我们都可以想象,这样的结果常常是高压力下的退缩,因为决定之后的后果他无法控制并且无法承担。此时不做决策不行动是无意中对自己最容易的保护。
除了问题过难,大于决定者的能力,以及事情发展的后果无法承担,这两种外部原因,仅就个人而言,也有一些特点使他更不容易成为一个果断决策的人。
一,气质类型偏和缓
大家都知道,人的气质类型可以简单分为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和粘液质,各种类型间感受性,耐受性,敏捷性等等都有区别。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想到,需要决策时,兴奋性高的胆汁质人将比抑郁质的人会更快拿主意。
二,认知模式偏消极
每个人对外部世界都有自己习惯性的认识和解释方式,不同特点者会对决定的可能后果产生完全不同的估计,象故事塞翁失马里的两位主人公。实际上,从来都不存在完全没有风险的决策,那么容易高估投入和风险的人一般来讲会更谨慎,更不轻易发表意见。
这样看来,像世间几乎所有的事一样,是否能够快速决定,也有先天气质和后天培养两部分的因素。
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创设利于孩子做决定的外部环境,力争不给他提出和发展阶段不匹配的要求,并且给予相对宽松的氛围,允许试错。同时尊重孩子的自身特点。在养育孩子过程中,TA小时候是个急脾气,还是慢脾气的人,容易生气,还是比较安静,这些都是重要的遗传基础,是选择互动方式的前提,不太可能凭自身喜好强行修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努力培养孩子积极的思维方式。
如果能够全面的看到收获和付出,不缁铢必较于眼前小利小害,平静体会面对某个事情时身体心灵各层面的感受,不执著于一端,此时,决定快慢就没那么重要了。因为一个善于纵观全局的人,必将做出适合自己并能够承担后果的决策,不劳他人费心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