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给予了学生们自己决策的权利和自由,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需要的是强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但很多学生并未对此做好充足的准备。
高校学生似乎浑身上下都洋溢着自信,而这种自信正是遭到了自我形象保护和满足社会预期的绑架。表面上的自信和内心的焦虑。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们追求的是一种高效,一种成功,一种来自他人的赞美,一种虚荣心和成就感。也不是没有真实做学问,踏实思考的人,不过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很另类,难以生存。
顶尖公司的招聘套路:紧锣密鼓的招聘会,高门槛的筛选机制,清晰的职业发展道路,短暂的时间投入,个人简历炫目的光环。
精英的矛盾心理:就算是那些曾经赢得无数奖项的最成功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
教育理想的缺失:大学作为机构本身,并不引导学生如何更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去创造更好的社会价值。学校默认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物质的成功等同于人品、尊严和幸福。
高校运作商业化产生的最严重影响是,学校对学生的重新定位。学生是“消费者”,因此学生和学校之间是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关系。作为消费者,学生占有主动权;作为消费者,学生购买的是享受,学校销售的是服务。
重视收入,淡化职业的个人价值体现——这就是目前教育系统筛选并培养学生的方向。
大学是学会独立思考最重要的阶段。
要建立自我,自我正确的认识。
不仅仅是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且首先要明白自己已经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管其他人怎么评论你,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勇于发现新的理想和新的追求。两个极具智慧的问题,等着我们回答:(1)什么是优质的生活?(2)我该如何拥有那样的生活?
每个人在大学期间真正需要培养的是反思的习惯,即拥有从变化中成长的能力。
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
真正的自信是不管他人试图给你灌输了什么理念,自己都始终坚信“我”的价值远远超于成绩,真正的自信是自己决定了什么是成功。
看到一句评论说:自信其实就是经验的产物。我很赞同这句话,一件事情反复做很多遍,经验足够多了再去做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底气,也会让自己显得更加自信。就像演讲,如果没有反复练习稿子,纠正手势动作…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会差强人意。也正是因为自己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上过更大的舞台,所以在平常的一些演讲场合,就不会紧张,反而很享受在台上演讲的感觉。
还有一种“生活创新”,依赖于“精神想象力”。这里的“精神”并非“精神面貌”,不存在对与错,“精神想象力”意指一个人有能力摆脱固有的生活方式,以最大尺度去想象所有的可能性,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拥有“精神想象力”绝非易事,与“精神想象力”相关的是个人品质,而非理智,我们不能通过学习、竞赛获取精神想象力。精神勇气不同于肉体勇气肉体勇气受外在环境、身边人的影响,而精神勇气完全由内心决定,必须是单独作战。
在满足基础物质条件之上,一个人的幸福感来自健康的社交圈以及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当你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对接你最强大的能力时,你的幸福感就自然而然从心中升起,转化成快乐和自主。
当你不擅长工程,选择工程就不具实际意义。当你选择你感兴趣的事情,你将会更加努力,将会收获更多,将有机会更加成功。
意义在于你在做什么,而不是你是什么。
“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而是经历教育”。但以现在大学的存在形式,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内视”,去“思考自己真正的追求,而不是掉入自认为应该追求的陷阱”。
“当你心不在焉,任何竞赛都是一种无意义的投入。当你回到家,你应该是开心的。”人有欲望,但我们的生活应该是“可持续性的生活”。
与其为成功而工作,不如为工作本身而全身心投入。作家杰夫·戴尔(Geoff Dyer)精辟地总结了一句话:“为了事情自身而做事情,不计较结果,都是值得的。”事情最终是否能够得到外界的认可不受你控制,但是,你可以掌握在手心里的是事情本身和你对它的热爱——任何工作的最终收获也是如此。最后的评分只有一个:你是否过上了一种自己满意的生活。
平时生活朴素本身就是一种自由,因为你能更适应简单的生活。
“不要担心,你还年轻,你还有一辈子。你会有未来,而且每个人都有未来。你只是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
如果一个人不跨出第一步,认为每一步都极具风险,那么成长将永远不会开始。
如果突然怀疑自己的所有,不妨放下一切,去看看世界,放空自己,可能你会担心,这段时间里别人又超过你了,但如果对你来说,方向是错的,继续坚持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停止就是前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快乐来自我们能够发挥自己擅长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各自拥有某些特长,但只是某些。了解自我的重要一部分是了解自己具备什么;违背自己的天性只能事倍功半。我们每个人都是含着一把金汤匙来到这个世界的。
攻读你所热爱的专业会帮助你变得富有,但不一定有钱。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以起薪论成败绝对是一个陷阱。职业技术性专业的确在起薪上占据优势,但是在接下来的10年时间内,这种优势会逐渐消失。真正的教育是为了你的长远职业发展而做准备的,绝不是为你的第一份工作做准备的。
公司更看重软实力。硬能力是可以教出来的,但是软实力需要培养。
书籍帮助我们预见未来,赋予我们去创建属于自己生活的想象力和勇气:他人可以,我也可以。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埃德蒙森把阅读比喻为“生命的第二次机会”。艺术并不会造就一个完美的你,却可以成就一个更自由的你。
大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最核心的能力是学会分析他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与我们建立了深厚感情的人,不管时间过去多久,很可能由于一些思绪,又会激起那份情感。
人们总是热衷于分辨微小而毫无实质意义的差别,说不清到底是在为自己争取比他人更优越的位置,还是要建立自我品牌,其实与自己竞争的“他人”根本就是自己。
培养一个人的灵魂肯定不能完全依赖于大学的教学大纲或固定的学期制度;培养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勇气与教学大纲严格的框架也并非完美兼容。
相较于到底是去哪所大学,更重要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上大学以及如何利用大学教育。不论就读于哪所大学,一定要学会主宰自己的教育,而不是让教育来支配你。
大学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大学代表着人生一次机会,善待这次机会,不要着急去成为自己心中早已计划好的那个人,而是成为你自己从未遇见的那个人,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做到这点,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你就读的学校,而是你自己本身。
要想真正懂得与自己背景不同的人,你只能实际进入他们的世界,真正把对方当成与你平等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