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优秀的绵羊

优秀的绵羊

作者: 枫情物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3-03 17:03 被阅读0次
    优秀的绵羊

    警醒“茫然”

    我所说的精英教育,不仅指一些如哈佛、斯坦福、威廉姆斯之类的名校和那些处于第二层级的重点学校;还包括所有与之相关的一切,比如说一些私立学校和经费充裕的公立高中;如今正蓬勃发展的辅导行业和学习咨询服务、考试辅导以及各种荣誉项目;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大学录取流程;各种紧随本科之后的名牌研究生院和大公司抛来的橄榄枝;拼命把孩子推进这台庞大机器的父母和社区(主要是中上阶层)。简言之,我们的整个精英教育系统。

    这个系统会如何影响我们孩子们的命运,孩子们该如何摆脱这个系统,这个系统会对我们的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消除这些影响——这就是我要在本书中谈到的话题。我曾经在耶鲁大学教过一门课,主要讲授友谊这个话题。记得有一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独处的重要性。

    我认为,反思能力是精神生活的关键,而独处则是反思的前提。学生们想了一下,反思——独处——精神生活,之前似乎从未有人让他们思考过这个问题。然后一名学生似乎恍然大悟。所以您是说,我们其实都是一群优秀的绵羊?

    都是?那肯定未必,但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了本科,后来又在那里拿到博士学位,并当过5年的研究生导师;后来在耶鲁担任10年教职——我感觉大多数学生多多少少都是如此。当前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又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优秀的绵羊

    就算是那些曾经赢得无数奖项的最成功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他们是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医生、律师、学者、商人,但他们往往让人感到,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竟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其中有些人说,他们最终从事的职业是出于他人的希望,或者他们随波逐流并不假思索地加入了目前从事的职业。

    经常有人会说,他们没有去体会自己的青春,他们从没有生活在当下,他们总是在追逐一些未经深思熟虑的目标。他们总会思索,曾经的努力是否都值得?

    大学教育的本意

    前任哈佛学院院长哈里·R.路易斯曾经写道:由于学生们都不愿意去上一门自己没有把握取得优秀成绩的课程,因此大家无法拓展并超越自己已经熟悉的领域。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去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但是因为学生们都不甘落后于他人,而且每个人都要保证自己多才多艺,因此大学教育的本意已经荡然无存。

    当波莫纳学院的一位学生告诉我,她很想有机会去深人思考自己现在所学,但又对没有时间很无奈的时候,我建议她是否考虑放弃争取全A成绩的念头,这样便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她以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我,似乎在责怪我试图向她灌输某种邪恶的想法。

    由于面临大学之后的人生选择,这赋予了大四那年某种特殊的意义。学生们在求学时期步步为营、做事谨慎,而对毕业后的生活他们更加求稳,因此很大部分学生做出了相似的选择。你是否记得我的一位学生曾经说过, 在众人做出相似的决定之时,能做出一个不同的选择绝非易事。许多学生向我讲述,在大四那年备受来自同伴的压力,说服自己追求不一样的生活价值,要经历一番挣扎,自己往往会被认为很另类。

    成功者”的中年危机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到最后就会导致"成功者”的中年危机。

    哈佛大学资深的本科招生办主任威廉·R.费茨蒙斯有几句很精辟的评语:

    就算是那些曾经赢得无数奖项的最成功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他们是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医生、律师、学者、商人,但他们往往让人感到,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其中有些人说,他们最终从事的职业是出于他人的希望,或者他们随波逐流并不假思索地加入了目前从事的职业。经常有人会说,他们没有去体会自己的青春,他们从没有生活在当下,他们总是在追逐一些未经深思熟虑的目标。他们总会思索,曾经的努力是否都值得?

    那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夺目靓丽的精英高校,倾国倾城的国色天香,无数学生和家长愿意为它的美而付出一切。当我们认为这些名校能够为你带来无限机会的同时,我们是否考虑过,这种对名校的一厢情愿也伤害了我们自己呢?

    比如它们限制了我们对生活的遐想。我们不再去考虑成为一名教师、一位神父或者一位工匠。从事这些职业简直就是浪费名校的教育。我的父 母会怎么想?我的朋友又会如何看待我?在毕业后20年在纽约举办同学会之际,当初的同班同学个个都是腰缠万贯的富豪或者高高在上的社会名流时,我又该如何面对他们?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难道我不应该在这些人之上吗?当你一旦陷入了这种思考的深渊,你就给自己的双眼蒙上了一层布,整个世界都在你面前消失了。

    就算是你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一丝领悟,你也不能随随便便告诉耶鲁学生,去寻找你的挚爱吧,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去找。当然,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挚爱,那么还不如在华尔街上叱咤风云。

    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系统培育出了高智商、有成就的二十几岁年轻人,但却没有教育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地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在内心深处,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

    大学教育的目的

    哥伦比亚大学传奇式教授爱德华·泰勒(Edward Tayler)在给大一新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总是强调,每个人接受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自私的。

    你的使命就是要建立自我。建立自我是每个人必须要为自己做的一件事,过程将充满挑战和困难。至于建立自我是否令他人受益,那并不是主题。

    建立自我,乍一听有些陌生。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发现,我们已经灌输给每个人(现在的年轻人)一个思想,自我是每个人都已经拥有的(无须建立)。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自我,而是缺乏自我的内涵。浪漫派诗人济慈形容我们的世界为灵魂铸造之谷,但这个谷并不是传统认知上的那种。苦海无边,它并不是一个为了拯救我们到新的世界而必须磨炼灵魂的深渊。灵魂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永恒的、不变的、与罪恶和道德相关的概念。济慈所定义的灵魂指的是,在这个世界上的自己,一个由道德、理智、感知和情感所构成的完整的个体。之所以称此世界为灵魂铸造之谷,就是因为我们的经历本身就是建立完整的个体的坩埚。

    虽然济慈认为这个世界依旧充满悲痛,但是他提醒我们,难道你不觉得世界上的痛楚和困难对培养人的理智并铸就灵魂是必要的吗?直升机式父母和一心求稳的家庭需要听清楚了,在存在悲痛的同时,这个世界也充满着欢乐、爱心以及其他情感。我们内心必须能够感受这些情感,并同时用1000种方法来磨炼自己。当我们的内心有所感触,在情感的基础上反思,我们就获得了智慧。与生俱来的思维,只有在经历了反思、内樨并建立起思想和内心的交流及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我们才成为一个独特的具有灵魂的个体。这就是如何建立自我的重要步骤。

    博雅教育的目的

    阿兰·布鲁姆认为,博雅教育将质疑所有事物,因此它要求学生愿意接受推翻先前所有认知的风险。只有这样,真正的博雅教育才能彻底改变一个学生的生命。这个过程既是煎熬的,又是令人振奋的,它并非学术性质,但是会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发生,我们会觉得自己脱胎换骨,获得了重生。作家路易斯·拉帕普引用一位老教授的话,教育是一种自我疗伤。

    我之前建议我们不能被动接受思想,现在我鼓励我们为自己而想,毕竟这两者是一回事。要改变对世界的看法注定要改变对生活的看法,或者反之,这两者根本就是一体的。在我们还未足够成熟、未有能力质疑我们被教导的理念之前,其中灌输给我们的最有影响力的是那些告诉。我们是谁" 的理念,有关我们的身份和价值观。大学是我们应该开始为自己做决定的初始阶段。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克·里拉(Mark Lilla)更强烈地建议,我们必须考虑,"到底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不仅仅是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且首先要明白自己已经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管其他人怎么评论你,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勇于发现新的理想和新的追求。两个极具智慧的问题,等着我们回答:(1)什么是优质的生活?(2)我该如何拥有那样的生活。

    真正的自信

    我听闻一位哈佛大学学生以研究哈佛大学作为毕业论文题材,赞美哈佛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效能,哈佛学生坚信任何事皆有可能。该论文分析了两类学生:一类是认为考试简单,所以取得了A等成绩;另一类认为自己聪明,所以取写了A等成绩,而哈佛擅长的是培养第二种类型的学生,对我而言,后者更像是一种自信,而且我认为,被哈佛录取的学生,或被其他同等级名校录取的学生对自己本来就充满信心。暂且不比较这两者,真正意义上的自信本来就不会太在意考试成绩。真正的自信是不管他人试图给你灌输了什么理念,自己都始终坚信”我”的价值远远超于成绩,真正的自信是自己决定了什么是成功。

    肉体和精神层面的两种勇气

    勇气有两类:肉体层面和精神层面,我们通常所敬佩的是肉体勇气、它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是相当容易的。想象一下,你的战友与你并肩作战、你的社区为你助威呐喊。在从众心态的影响下,如果众人一起被生活所困,个体也许更心安理得地接受现实;一旦给予机会摆脱困境、大家反而开始惊慌。精神勇气的不易之处就是,个体必须只身作战。要有壮士断碗的勇气与传统和平庸决裂,与内心那个声音并肩作战!

    苦难即财富

    我的一位同事称,现在的年轻人为”后情感”一代,即他们更擅长回避一些杂乱无序以及过于激烈的情感。虽然我并不知道此说法的科学性,但是我一直相信,年轻人不应该惧怕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冲动和疑虑——即使它们很有可能迫使自己偏离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人生轨道。在西方文学中,典范式"流浪者”就是奥德修斯,而关于他英雄事迹的诗歌集《奥德赛》已经被广泛接受并等同于一种改变生命、灵魂洗礼的历程。奥德修斯在长达10年的流浪生涯期间,遭遇了超越他想象的神明和怪兽的折磨,虽然身心交瘁,但他却练就了一身的力量和超常的创造力。最终奥徳修斯被古希腊智慧之神雅典娜所救,但是曾经由于大风致使他在大海偏离航线也正是受雅典娜所赐。雅典娜心知肚明,只有让奥德修斯上刀山下火海、经历种种挑战才会迫使他具备临场应变的能力,调整方向,最终发现世界的内涵以及自己的使命。

    关于《奥德赛》的反思

    虽然我强调创建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同样要强调为之付出的代价。

    "寻找你的热爱”的同时,你必须清楚”你要为此做出牺牲”(而这种牺牲可能不仅仅是放弃你可能获得的社会地位)。”追求你的梦想”的同时,必须准备好”放弃资历或名望"。行业资历本身是需要的,但是这里的”资历"指的是精英阶层对那种造就精英身份的名望的贪婪,而正是这种贪婪蒙蔽了我们追求梦想的双眼。名校一边阻碍自己的学生完成自我找寻的使命,同时又邀请成功人士在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激动人心的励志演说,这简直不可恩议,甚至更令人恶心。

    金钱可以帮助你获取东西,满足欲望。但是地位则是一件复杂并有意思的人才能体会到。金钱不一定使人快乐,但是生活中也不乏有钱而知足的人。地位这个词则较为复杂,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攀比,因此形成竞争。地位不仅仅不会给你带来快乐,反而时刻让 你不快乐。

    你想攀登顶峰吗?很可惜并没有顶峰。无论你攀得多高,总是有人在你之上。梅勒可能想达到海明威的高度,海明威可能想竞争乔伊斯的地位,而乔伊斯深刻地认识到,他与莎士比亚将永远存在距离。文学界如此,其他行业也无一例外。

    我现在就可以郑重地告诉你未来的位置与大部分人一样,位居中流,当学生敲开耶鲁这样的学府的大门时,他们误认为终于到达彼岸了,没想到耶鲁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地方要去攀登,根本看不到尽头,所谓天外有天,就如同一个人站在了双面镜的中间,左右两边无限地向外延伸,那至于为什么我们如此贪恋地位,因为它根深蒂固地与人性深处的各种情感捆绑在一起:荣誉、耻辱、腐朽、自负、自我形象、自尊等等。即使拥有金钱,也只不过是取得地位的一种方式而已。

    只有痛过才是真实的

    我们必须抵制这种缺乏内涵的声音。在你的苹果电脑上粘贴”我是一个独立个体”或类似语言的标签并不意味着你真的是”一个独立个体”。

    不论是在身体某部位打孔,长了一脸的胡须还是移居到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这些行为都不会使你变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成为独立个体,拥有精神勇气是不可能通过配备装饰的方式而实现的。任何形式的消费,虽然流行的家具或音乐本身很好,但是它们只是外在的搭配,都是无用之功。

    facebook也不例外,在facebook网页上引用名人名言并不会帮助你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总而言之,如果你未曾放弃什么,那根本就谈不上精神勇气。

    挫折,·牺牲、内心挣扎、出师不利、走弯路、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矛盾等,这些才算是真正意义上走向独立的特征。只有痛过,才是真实的。

    父母和孩子的首层关系应该是“朋友”

    尽管如此,也存在着一些真正了解如何培养儿女的移民家长。马克。 卢比奥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菲律宾人,他对自己的父母有着深刻的回忆。自小时候开始,我的父母就让我们明白工作是维生,职业是做自己所爱,并获得经济报酬。我职业的成功是建立在父母工作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不能忽略父母的支持,精神层面的支持要比经济支持更有价值,一位学生曾经分享她父亲的良言:不要担心,你还年轻,你还有一辈子。你会有未来,而且每个人都有未来。你只是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

    得到父母的支持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学会不受父母左右更加重要,这也是成熟的表现。上下辈之间的矛盾并不是20世纪60年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内在的一种特征,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恰恰是现在的社会有些不正常:某些大学生会在每堂课后打电话向自己”直升机式父母”汇报,唯恐自己的做事角度和发展方向与父母的意愿产生偏差。父母和孩子之间首层关系应该是朋友。这是一种非比寻常的关系!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D.W.维尼科特闯曾表示、家庭环境下的不忠正是每个人生活的本质之一。成为自己就是与对他人的忠诚相对。坚定地表达”我是谁”是任何一种语言里最强烈也是最具有风险的话语。

    观察当下,众多家庭似乎不约而同签了一份协议书:永不分离,永远忠诚; 我不必长大,也没有人逼我长大;你不长大,我也不必担心失去你。

    大学毕业之后回家啃老。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早已存在。如果现在的孩子不反叛了,那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反叛,毕竟上下辈都已经是朋友。或者他们觉得反叛的结果并不保险。当然反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个缓慢的过程,每个人都需要空间测试极限,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跨出第一步,认为每一步都极具风险,那么成长将永远不会开始。与其与父母保持和谐的朋友关系,还不如公开反叛专制的一家之主,做一回自己!

    不少学生读大学修双学位,比如西班牙语和经济的搭配或者历史和计算机的搭配,而理由往往是为了同时满足父母和自己的需求。一个专业是为了父母,另外一个专业是为了自己。那为什么不可以单纯地专注自己的专业呢?难道你的生活不是自己的吗?你欠了父母什么呢?爱和呵护,这也是他们将来需要的,但不是顺从,也不是你的生活。实际上你并不亏欠 父母什么,而且家庭也不是一场生意。你并非欠他们什么,你与他们之间维护着一层特殊的关系。当你还是小孩的时候,这种关系其中一个层面是听从;当你成年了,这种关系里必须要有独立。从小孩到成年的过渡就是青春期的故事,倘若你在等待父母来帮助你完成这个过渡,那么很有可能,这将永远不会发生。

    就上大学期间如何提高自己的问题,我在此提出几个建议。与父母的交流频率不超过一周一次,最好是一个月一次。无须告诉父母任何有关论文或考试方面的成绩,甚至任何在校期间的情况,同时,也不要期望求助于父母。如果他们涉足你的选课或大学生活的细节,请委婉地拒绝。如果他们不接受你的拒绝,那么你需要大声告诉他们,大学是完全属于你的,不是他们的。

    不愉快的体验是生活的一部分

    现实中有很多事是不可能的。就我而言,不论我处于什么年龄段,多么想要成为棒球手、摇滚乐明星或音乐会钢琴演奏家,这些都是不可能的。人的天赋各有不同,再加上体能、个人魅力、外表、智力等与生俱来的特点,就决定了现实的差异。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快乐来自我们能够发挥自己擅长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各自拥有某些特长,但只是某些。了解自我的重要一部分是了解自己具备什么;违背自己的天性只能事倍功半。我们每个人都是含着一把金汤匙来到这个世界的。

    创建自己的生活也并不意味着世界围绕着自己转动。没有人可以鱼与熊掌兼得!没有绝对完美的工作,就如同我在路易斯克拉克工作的朋友所言,工作感觉起来总像是工作。每份工作都有一些繁杂琐碎的环节;每个人都必须权衡取舍。有些人可能是独行侠,比如作家或者是在一个不健全的环境之下工作,如老师或者医生或者是没日没夜地苦干,经营多年之后才能见到曙光,如企业家。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焦虑、挫败、羞耻等等,甚至有些时候想放弃,重新做选择。没有人会保证你的未来是伟大的或能找到一份完美的工作,或能遇上自己的伯乐。纷繁复杂的处境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同形式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的出路,没有人会因为自己风趣而能够逃避现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更要争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原因,因为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理想或热爱去忍受那些繁杂无聊的事情。当然我们可以妥协,但是妥协不是投降,我们要找到值得妥协的事情。

    最后补充一句,创建自己的生活并非不思进取。你还是要努力工作,尤其是在起步阶段。不同的是,当你所做的事情具有强大的使命感时,你会感受到无比的成就感。

    做到这些容易吗?当然不容易,而且一直不容易。生活是一场悲剧,你并不能拥有一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你会徘徊,你会犯错误,你会失去信心。在这段时间内,你必须要经得起来自同伴们、父母的朋友们以及陌生人的不解和嘲笑。有人会好奇你到底怎么了,在高中时期不是很出色吗'?你甚至会经历焦虑甚至抑郁。像我的话,就不只一次经历过这些。

    这些不愉快的体验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管在大学期间还是大学之后,你最好能够找到支持你的力量,就算只是几位同情你的朋友也是有作用的。你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从逆境中走出来,创建自己的生活。

    公立学校多元生源的好处

    也许公立学校教育,尤其是起初的两年,做不到个性化,但是学生群体所带来的真正的多元化家庭社会背景,实乃一种隐形的,高价值的教育资源。我的一位学生与我分享了他的体会,他现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我一般不习惯为多元性而吹嘘多元性的价值,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多元背景在公立大学课堂上的贡献和美妙之处。在我教授的一门研讨课上,医产有位女生来自巴基斯坦,有位来自盂加拉,有位是黑人,有位是坐轮椅的,还有一位是以色列人,该群体的多样性彻底影响了有关东方文化的 学术讨论。在这种氛围下,没有人敢以抽象的概念或引用他人的分析结论滥芋充数。

    非顶尖学府的好处

    在高中时期,我有些许课程表现普通,自己也没特别在意。之后我就读于一所很小规模的文理学院。在那里,我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喜欢学习,也不需要假装自己喜欢某个特定领域或者希望成为某类人才。

    与此同时,教授们总是鞭策我们,让我们提问、思辨、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每一门科目,并运用已学的跨学科知识来检验正在接触中的理论,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我开始撰写毕业论文时,我的研究主题与自身的专业并不完全相符,可能面临被拒稿的风险。在困惑之际,我的导师鼓励我勇于承担风险,即使最终与论文获奖无缘,我在过程中也将会有所收获并获得成长。离开大学之后,此番经历让我受益终生。古语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目前这位学生是一位博士生,在不同于本科专业的领域钻研。我再分享另外一位女士的经历:

    我很庆幸获得了贝里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学校坐落于佐治亚州的东北部,拥有美丽的校园及突出的写作课程。学校虽然不大,但是气氛别具格,个别方面特别优秀,因此非常合适我。大学里有几位有名的教授,更严格来讲,只有一位,但是学校的人文系不乏极其智慧且极具人情味的教授。他们很享受在亲密的小型课堂上跟学生们讨论人性和人生。有个别教授在常人的眼中简直是个半癫。

    我周围的同学是我之前未曾遇见过的。他们真心喜欢思想碰撞,喜欢书籍。与他们相处,我丝毫不需要掩盖最真实的自己。在贝里学院 ,我发自内心感受到,这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我们之间可以毫不设防地促膝长谈文学、艺术、自我等等。尤其是在大学毕业前夕,面临毕业以后的现实压力,同学间的相互支持成了我们最有效的减压手段。

    成为自己从未遇见的那个人

    不论就读于哪所大学,一定要学会主宰自己的教育,而不是让教育来支配你。首先,毋庸置疑,教师是关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初到大学,我们要以敏锐的嗅觉迅速寻找良师,并要勇于在课堂之外同他们建立关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再者,大学教育要先帮助我们成人、后帮助我们获取某领域的专业技能,因此选课的原则就是如此。至于具体的专业选择,那要听从你的直觉,一定要选择一个让你能够兴奋四年的专业。大学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大学代表着人生的一次机会,善待这次机会,不要着急去成为自己心中早已计划好的那个人,而是成为你自己从未遇见的那个人,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做到这点,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你就读的学校,而是你自己本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优秀的绵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tx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