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逃离圆明园之前,咸丰为什么不对圆明园采取保护性措施?

在逃离圆明园之前,咸丰为什么不对圆明园采取保护性措施?

作者: 诗书雅读 | 来源:发表于2021-04-02 18:11 被阅读0次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击溃清朝最精锐骑兵后,进入北京城,闻听咸丰皇帝住在北京西郊圆明园,于是向圆明园进军。咸丰吓得魂飞魄散,他害怕被英法联军活捉,仓皇逃往热河。这一逃,致使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很快,圆明园毁于大火的消息传到咸丰耳中,咸丰听后口吐鲜血,差点晕倒,他本来有病,这样一来病情加重,终于在1861年8月死于热河,年仅31岁。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咸丰对圆明园如此看重,在他逃走之前,有没有对圆明园采取保护性措施呢?这可是老祖宗们呕心沥血留下来的传家宝啊!

    比如说,安排一精兵埋伏在圆明园周围,一待敌兵靠近,则予以痛击;比如说,在圆明园前面设置强弓硬弩,或者是红衣大炮,拒敌于数里之外;总之,纵使不能阻止侵略者前进的步伐,却也不能让他们轻易抢劫圆明园,得让他们付出代价啊!

    然而答案是:咸丰皇帝什么也没做。

    咸丰不仅没有采取保护性措施,相反,他还把本来用于保护圆明园的那支几千人的队伍——圆明园护军营带走了,因为他要逃往热河,需要圆明园护军营护驾。很显然,咸丰觉得他自己的命,比圆明园重要。

    而咸丰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他的一个幼稚的想法:议和,议和可以保全明园,可以保全他的皇位,甚至可以保全整个国家

    一直以来,清政府就是以议和——也就是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方式来苟且偷生的。

    从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夏条约》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天津条约》,都是清政府签条约,答应西方列强割地、赔款、通商的要求后,就停战了,清政府得到他们想要的和平了。而且,外国人好像守信用,说停战就停战;也很守规矩,只在开放了的通商口岸做生意。

    所以,咸丰皇帝认为这次也一样,他逃走后,派人去跟英国与签个条约,割些地、赔些款,一切就OK了。等英国与法国的军队撤走,他再回来,好日子照常过。他没有想过,外国人还会有“抢劫圆明园”、“烧毁圆明园”这样的野兽行为。

    为了议和,咸丰在逃走之前,指定他的弟弟——恭亲王奕䜣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也就是说,咸丰要恭亲王代表他全权处理北京各项事务,并着力与外国人和谈。

    可是这恭亲王,也不是那种乐于奉献的主,等咸丰一走,他马上也走了,离开了圆明园。如果他不离开圆明园,或许可以在圆明园的大门口与英法联军讲和的,可是他也贪生怕死,走了。而且,他不是去北京城找英法联军谈判去了,而是躲到了北京西南的长辛店,准备事情一旦不可收拾,拨腿跑路的。

    恭亲王和他的随从一走,收藏着大量奇珍异宝的圆明园,几乎成了一座空园。

    英法联军不吹灰之力,大踏步来到圆明园,在这个节骨眼上,倒是出现了二个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一个是文丰,一个是任亮。

    文丰当时是圆明园总管,他与英法联军理论,说恭亲王已经在与你们领导在议和了,你们如果闯进圆明园,岂不影响你们国家的名声。英法联军哪里听得进去,把文丰往旁边一推,就闯进园中去了。文丰一看,这美轮美奂的圆明园要遭殃了,他无力阻止,又实在是不忍看到遭抢的场面,于是往咸丰去的方向跪下,拜了两拜,纵身跳进湖中自尽了。文丰身旁也有多名随从跟着他投湖自尽。

    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后,走在最前面的一批法国士兵遇到了强硬的抵抗,法国士兵们感到奇怪,抵抗他们的不是正规军,而是一批太监。原来,这一群太监叫“技勇太监”,是在圆明园内部做安保工作的,大约20人。这20人在八品首领任亮的带领下,拿着大刀和长矛,与手持火枪的法军进行殊死搏斗,可惜刀矛不敌火枪,20名太监最后全部战死,鲜血染红了地面……

    10月18日,英法联军在抢劫结束后,又纵火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三日到10月21日。可笑的是,圆明园被抢劫、烧毁3天后,即10月24日 ,奕诉与英法的谈判也谈妥了,奕䜣没有追究英法抢劫、火烧圆明园的责任,却一口答应了英国提出的各项条件,与英国签订了《北京条约》;25日,又答应法国提出的各项要求,与法国签订《北京条约》。英法联军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全部,这才高高兴兴撤军离去。

    事情还没有完,11月14日,奕䜣又与俄国签订《北京条约》,承认了之前清朝一直不批准的被俄罗斯割占的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式属于俄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逃离圆明园之前,咸丰为什么不对圆明园采取保护性措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ryq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