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带来的

作者: 萧陌 | 来源:发表于2014-11-02 00:51 被阅读157次

大学最后一堂课上,我用来将这本书看完。《眠》——村上春树。 几乎是,屏着呼吸一气呵成读完。有类似于看推理小说那般迫切与紧张的心境,但又不敢马虎略过本已十分精炼的文段,只好耐着性子逐段突破。一遍读完,深知还需反复咀嚼,于是先不还着吧。 

我想大概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身体经历,不问时间长段,想来应该是有的:你的生活按部就班,日常规律得,有时候甚至觉得这样的日子即使抽去过往一天对现在的一切也不会有任何影响。有一种,心不在焉、魂不附体的状态毫无预兆地出现,又不留痕迹在一瞬间消失。表现在,你无由来地发呆,眼神放空,无所谓想什么看什么,你就是好像隔开这个世界放空了一样。 

很久以前看过一部动画短片。大致讲的是一个精神分裂者,他的精神和肉身总是相隔那么一段距离,致此无论做什么都变得十分麻烦。因为不一致的空间体验使他想进门时候总是撞墙,想睡觉的时候却总觉得身体好似悬空。以前看完不是很能理解,而读完《眠》,好像把身上某条经脉打了一样,原本无相关的不能理解的,好似都有了一个共同的通道相连,通向一个未知的出口。有光。 

人首先有共性,然后才是个性。相信很多体验是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但就像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电磁波,有的强,有些本就微弱,而每个人接收频率纬度不同。有的人自带放大器,和扩音器一个意思。本来难以感受到的,感受到了;本来细如蚊叮的,在他那里如泰山压顶。这里的“本来”指大多数人、一般人、普通人。这么说也不够准确,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特别之处。我想尽量用词准确,尽可能滴水不漏,但那有时又成为限制我表达传递情感的因素之一。总之你们懂的。

 创作者就有这么一个自带放大功能。他们把平时他们感受到的,像昼夜变化一样自然的东西,以“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大家能够通过这一“世界”与“异世界”之间的纽带,认识更多,体会更多。了解一个“新”事物的欣然感相信不须我过多言述。更重要的,通过这个纽带、这个通道,我们终于捕捉到平日里心底的那一点点异样,胸前那忽隐忽现的灼热是什么,脑海中那漂浮不定的是什么。但除了真相大白的舒坦,原来并不孤单的喜悦,也有直面真实自己的恐惧,撕裂人性的疼痛。这不能说不幸,也未必对所有人都幸。 

所以有人拒绝。大把的人、太自然地拒绝。可以说趋利避害的本性,也可以说习惯保守的惰性。 什么都不知道就什么都不会怕。这样的人大多过得不错,生活安定而足余,精神和肉体愉快地紧密相连,更多的事情也是不需要知晓的。这样也不可不谓之幸福。 

但还在生活边缘挣扎的我们啊,音乐、艺术、文学,甚至游戏,不得不说是一味安定剂,浮躁的灵魂在此之后又安然回归肉体。或飘得更远。

 谁知道呢?谁知道下次醒来会不会和我的床相距一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西市:半年前看的《眠》,完全没看懂。
    结局尤其不理解。
    大概,是我的精神活动精神体验不够?
    作为一个随时可以倒头睡的缺睡症患者。
  • 司风惜语:“创作者就有这么一个自带放大功能。他们把平时他们感受到的,像昼夜变化一样自然的东西,以“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大家能够通过这一“世界”与“异世界”之间的纽带,认识更多,体会更多。”

本文标题:创作者带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av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