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想知道什么是“真懂”,什么是“假懂”,简单地说,上课一听就懂,老师一问就懵;看书一读就会,题目一做就晕。
如果你存在这种现象,恭喜你:
中奖了
如果你还不确认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懂”,那就给你举个例子。
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明和小军去摘苹果,小明摘了75个,小军摘的苹果数是小明的3倍少55个。问小军摘了多少个苹果?
这不简单,你肯定能够很快列出解答算式:75×3-55。
再来一道题目:甲、乙两辆列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A地75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列车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都立刻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B地55千米处。求A、B两地间的路程。
这个行程问题有点难度了,其实答案依然是:75×3-55。
两道题目虽然列出的算式是一样的,但是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可不一样。如果这时老师在讲台上正在讲解第二道题目,讲完之后问同学们:“懂了吗?”这时一般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大家异口同声地喊:“懂了。”实际上其中一部分同学懂得的是如何计算“75×3-55”这道算式,而不是根据题意如何列出算式。
老师在讲完一道题目后,会出示几道类似的题目,如果你只是“依样画葫芦”,看似做对了,其实还是“假懂”,因为只要题目重新包装,换个“马夹”,你就会认为这是一道新的题目,以前没有见过类似的题目。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千万要避免“假懂”,因为这会造成你数学基础不牢,就如同建造房子,根基不牢,就无法建成高楼大厦。
要想“真懂”,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为学习之最高境界,如此才叫“学会学习”。
第二步,熟能生巧,可有些学生在“假懂”的情况下,把多做题当成了唯一的法宝,变成了机械的题海战术,那就不可能学好数学,甚至会恶性循环,越学越差!
求学问,从不知到知,从没有印象到有印象,而且还要“印”得正确,“印”得清楚,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一定要经过艰巨的劳动,通过多次反复的钻研和练习,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著名数学家苏步青
对照自己,不能“假懂”,更不能“装懂”,要做到“真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