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的新感悟

作者: 道心永恒 | 来源:发表于2018-11-08 13:00 被阅读95次

    老子和释迦牟尼所阐述的道,古人很难理解,非修行得道之人不可体会,因此才会有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但今人有了科学,有了极限概念,有了无穷大无穷小,微尘世界过去只能描述为小而不可分,搏而不可得,但我们知道了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而且一切有形物质(可道可名)到了“有的极限”就是无(非实体颗粒,具有波的性质了)。这个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夸克以下级别的微尘世界,大道就是这种“无”的极限状态,就是无极。这种“虚无”的大道,不是真空,其中有精,就是微尘。微尘可以因缘际会而组合为器,像大雾可以凝结为露,虚空也可以凝结为物。正因为大道化物,才形成了我们世俗眼中的物质世界,这就是大道之功,我们把大道化物之功称为德,德者物得也。

    正因为大道的功德,浩瀚的宇宙虚空才生成了无数“豆子”,这就是日月星辰,这就是万物。万物生成以后,不是大道没有了,就像荒芜的原始大地,一天突然冒出了树木草从,大地还是大地。万物由大道微尘所聚合化生,自然受大道所支配。这个肉眼可及的物质形态之“有”,之“相”,其体的底层是大道微尘。就是从相的层面来看,也是有与无的混合体,有是形体,有边界;无是大道,有大用。老子以车轮、瓦器和房屋为例,来说明有无关系,万物利用的是形体之有,但真正发挥大用的是空腔的无,即“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比较特殊的是人,不同于一般器物,人的形体就是“有”,而精神就是“无”,而无就是大道。因此人的血肉之体只是精神寄托的躯壳,而人一切的创造力和活力就体现在精神这个“无”。因此无乃大用,也就是大道有大用。

    大道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独立而不改,但大道又不是静止的,蕴含着无穷的能量,周行而不殆,为天地母,可以化生万物。大道是虚无的,我们只能根据老子描述去感悟大道,犹如“指月之手不是月”,犹如佛学中的大乘小乘,书籍经典和文字犹如车辆和手指,是通往大道的道具,但不是大道本身。

    大道在你我形体这个身中,但不为人所知,即使韩愈之才之智亦有所不知。老子只能用后天世界的器作比喻,来阐述形而上大道之性、之用。

    大道之虚,犹如山谷,绵绵若存,描述了大道形态。大道之恒,犹如天地,天长地久,功德无量而不自知。大道之用犹如渊中之水,处众人之所恶,利而不争。

    正因为大道具有以上几个特性,所以无论人之养生,还是社会治理,要想长生和久治,都要效法大道。大道本身是无法言说的,是形而上的,但大道化物之大德就涉及到形而下了,没有形而下的器(万物),就不存在德。德就是大道在有形物质世界的映射,可以使人易于认识和感受。基于此,古人讲“道为体、德为用”,不亦然乎!

    老子对大道之用也进行了阐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大道为先天一炁(qì)的无极世界,无极的大道微尘内含无穷能量,但却是阴阳两种力量的平衡态。如果知道原子弹和氢弹的威力,就知道无极的力量之盛。

    当无极的阴阳平衡态被打破,阴阳一旦分化,就产生了太极。道教协会任法融会长讲过“无极动而生太极,太极静而归无极”。太极为有、无临界状态,还是一的状态。做个比喻,这就像孕妇,没有怀孕之前的子宫就是无极,空空荡荡。一旦怀孕,就是太极,因为母体子宫不再空荡,精子卵子这两种阴阳之气出现了,他们互冲互荡所形成的受精卵在母体子宫中孕育,但在外面看来还是一个人,就是一。也就是说,阴阳一旦出现,就是太极。由太极分化出阴阳两种力量或事物,此为二。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可以理解成子宫中阴阳二气所形成的胎儿,一旦发育成熟离开母体,就是一个三口之家了。以此类推,由三口之家,可以生成千家万户。此就为三生万物。

    当然,对于二生三,也可以理解为,阴阳分离即为二,而阴阳中间态或阴阳同体态即为三,暂取名为“和”。这个“和”,也可以理解为阴阳聚合态,就像阴阳二气互冲互荡所产生的婴儿一样。阴、阳与和,此为三。由这三种力量或事物就形成了宇宙间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宇宙间万物都是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后的和合态,故《中庸》中讲“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其实阴与阳都是相对的,宇宙间万物只有这三种状态––阴、阳与和。

    儒家把大道称为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由大道到万物的过程,儒家称为中到和的过程,故“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需要指出的是:儒,左人右需,儒就是社会需要的人。由于大道不容易理解,儒家更重视大道映射于人的人道。而人道就是人的精神,就是至善的心性。道本无善恶之分,无不乐即为大乐,无不善即为至善,空灵湛然之大道心性就是至善之性。

    可以这样理解,大道对应的人道,就是“中”,故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大道所化生的万物之器映射于人道,就是心性之“和”态,即“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谈到大道之用,必定在形而下层面进行研究,因为形而上为大道之体。对于大道之用,最主要的就是老子所说“反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

    人们都喜欢荣耀,喜欢名利,以此为有得,但有得必有失,得是短暂的,失去了回归无才是长久的。老虎张着血盆大口甚是威风,但谁能一直张着呢?看到张着嘴,一定要想到他将要闭嘴了,这就是“将欲翕之、必固张之”,简单说就是要闭嘴时,你看到的一定是张着大嘴。美国很强大,他的强体现在到处用兵、维护霸权,但这样的强不可长久必然会衰弱,这就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也就是将要衰弱时,你看到的一定是刚强状态。股票大涨时,人人都想到股市去捞金,街头巷尾人人喜形于色,在人人都要入市时,这是股票大跌的迹象。因此,老子讲“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与上同理。这就是老子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视野总是比常人要远,见常人所未见,也就是具有了“圣人畏因,凡夫畏果”的超人智慧。

    如果明白了以上大道所蕴含的道理,人们就会甘守弱道,不去羡慕高台楼阁,而是惯于站在大地上,甘居卑位,因为没有登高就没有跌落,故“居,善地”。当然老子不是鼓励人不思进取,而是要“生而不有,劳而不伐,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即使自己强大了,也不要轻易用强,要“圣人披褐而怀玉”,要德被天下,谦虚谨慎。这就是老子推崇的上德。

    如果做到了“上德不德”,就能若大道一般天长地久。老子反对用强,一句“建德若偷”,非常形象的阐述了建立功德的心态,像做小偷一样,不要让人知道。如果秉持“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心态,就一定能无往而不利,无往而不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刘绍发: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道亦乐德之;同于失者,道亦乐得之。
      • 刘绍发:👍拜读了!👍

      本文标题:对道的新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fw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