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依然是写景散文。因为安排在《春》之后,学生在《春》中学习到的预习方法、批注方法和赏析文本的方法可以在此处再次训练。我布置的预习作业是按照之前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尤其要求学生将课本预习题和思考探究题完成。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发现重点班与普通班在这一作业方面,效果几乎相同。所谓的重点班,也只能是学习习惯稍稍好过普通班罢了,否则,班级中怎会有三位学生语文不及格?最高分也是只有一位83分。新初一起始阶段,我只能慢慢来,一点点地训练学生了。
上课伊始,第一组问题就是预习中的:让学生谈自己印象中的冬天是怎样的,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时,学生几乎全部谈到了寒冷和雪景,在他们心目中,雪似乎是冬天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在描述时,学生大多数展示的都是北方的鹅毛大雪。虽然他们是生活在江南的苏州,冬天很少见到鹅毛大雪。当然,班级中外地的学生特别多,说起雪景时,我追问学生是哪里人,十有八九都是北方的。苏州本地的学生似乎总是“躲”在教室里。最有意思的是普通班学生在描述雪景时,会主动加上自己在雪天里的玩耍活动,描述语言比较绘声绘色,课堂里也有不少欢笑声,可是重点班里的学生大部分进行的是静态的雪景描述,冬雪给他(她)带来的更多的是寒冷,不是欢笑。普通班里刘苏垟竟然还观察到了冬雪从烟囱里漏到灶膛里的情形,学生们观察的细致,真是令我惊叹!课堂上,只要我们肯给学生时间,学生的表现的确会精彩!
第二组问题依然是预习题中的: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它们与你印象中的有哪些不一样?济南的冬天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
学生们能够说到济南冬天里的老城、山、水,并且能够提到文中相关语句说明,普通班学生也能纷纷找到,表现很棒。唯一不足就是说明时的语言呈现容易混乱或者说不出来,这是需要多加积累才能够改变的。我不急。因为我的普通班学生们上进心很强,班级中很多学生课堂上敢说敢做,上升的空间很大。
在感受老城特点的时候,学生比较容易地就找到了“暖和安适” 。在读第三段时, 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济南山与城的特点是——小山围城和小山可爱、慈爱的特点。这一段中人们的表现是侧面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第四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点。因为这里对山景做了详详细细的描写,就像特写镜头一般。并且,文中写景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这样的空间顺序,与一般的写景顺序有点不同,对雪景的形、色、神都有生动的描绘。所以,课堂上这一部分写景内容让学生依照文字想象,领会景物对象的特点是极好的。课上,很多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这些信息,我认为课堂教学是有效的。
现在想来,这一段对山上雪景的描绘,其实都可以用秀美的女性形象展示。山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像“日本看护妇”,青黑的树色是看护妇的发色,那一髻儿白雪是看护妇的护士帽,这样的色彩搭配素雅,配上“日本看护妇”的联想,更显得形象秀美纯洁。山尖是远写,蓝白色背景清爽又不单调。山坡上草色与雪色相间的美景就像一位美女的优美体形,她穿着带水纹的花衣,在微风的吹拂下,衣袂飘飘,楚楚动人。山腰的薄雪之态就是一名少女面颊上羞涩之态。整体来看,背景是纯净的蔚蓝色,银色滚边;近处是一位秀美纯洁的日本看护妇、身着水纹花衣体型优美的美女和面露羞涩之态的美少女。这是薄雪覆盖下济南小山给老舍的印象。这种将审美对象比作美女的写作手法在其他现代作家笔下也很多。比如,朱自清的《绿》,文中将绿直接比作许多美女的形象。古代文人借美女抒情言志也是数不胜数。老舍写作此文时,是否也受到了这种审美意识的影响?在此,这权做我的一个遐想吧。
课上,我们依然只是想象各部分描写内容,从中感受对象的美好,最后用文中最后一句中的“秀”字修饰“美”,总结薄雪覆盖下的小山之景的特点。
我想这份秀美就是源于色彩的清爽搭配和形象的含蓄羞涩吧。
山城外的山景依循着最后的比喻,感受画面中的淡雅宁静。同时,抓了“卧”字的表达效果,从中感受作者的拟人手法,表现画面中的惬意、悠远。
探究水的文字,学生基本上都能很快找到水的温、绿、清、亮。只是最后一句蓝水晶的比喻,课上并未深入处理,只是让学生感受其中色彩的丰富与景象的生命力。现在想来,其实济南素有泉城之称。济南小山围城是其温晴天气的主要地理条件,而水是生命之源。即便是在冬天,济南城依然是多彩多姿的,依然充满生机,济南人能够那么安闲自在地享受生活,不急不躁,正是源于水的润泽。作者最后写房子、山倒映于水中,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而不是光秃秃的坚硬的线条,就是展示水的润泽力量。正是有山的阻挡,有水的滋润,冬天的济南才能够那么“温晴”,美丽,惹人爱!
所以,文章最后直接自然而然地点出“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文章开头展示了济南的冬天与其他地方的不同,突出其温晴的特点,文章中间扣住“温晴”展示济南冬景之美的同时,也在展示冬天的济南如此温晴的原因。所以,最后结语自然变化,不仅增加了行文的变化美,更凸显了文意的提升。
所谓的文气应该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呈现吧!
课堂上,我并没有讲到这些,只是带着学生想象文字,然后朗读出节奏和作者的欣赏之情。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应该是扣住了学情与编者意图。只是,课上朗读时间依然有点少,下次仍要注意课堂语言的精炼和教学设计的精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