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我尝试学习毛笔字。写毛笔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小学二年级,记得那个时候写过一段时间,是写在大仿本上,但是真得写不好,老师也不知道如何教,所以后来对毛笔字有点望而生畏了,40多年过去了,就再也没有写过毛笔字。
前几年就有想学一学毛笔字的想法,一直没有实现。几天前看到以前同事的书法班又招生了,时间比较合适,于是就报名参加了。
昨天学了长横和短横的写法,这才知道,原来写不同的笔划运笔是有方法的。想到小学写毛笔字的时候,根本不会用笔,又怎么能写好呢?
看着老师写得那么轻松,真得到自己写得时候,还真得很难,老是写不到位,往往顾此失彼。用笔的力度又把握不好,一边写一边琢磨老师的指导,才慢慢有了一点感觉。
昨天一个小时,主要是练习长横和短横,时间过得太快了,练习的过程一点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今天先去练了一会长横和短横,然后开始练习写“三”,这里面包含了短横和长横,不仅可以练笔划的写法,还要考虑笔划的布局,笔划单独写的时候能写得差不多,但是真正放在一起,又不会写了。笔划的长短、间距都要考虑,难度比昨晚有所增加。最后,在“三”字的基础上,又加上“竖”的写法,这样就可以写“王”字了。
每增加一步,老师都会教给一些技巧和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很快地找到感觉。从设计来看,也遵循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不是单纯的教给知识,而是进行方法的指导,从横到“三”再到“王”字,这里面也蕴含了知识的迁移。
老师说,写字不用天天练,有时需要适当的休息一下。学习也是如此,需要暂时放一下。这是符合脑科学规律的,大脑对知识和技能需要有一个休息整理过程,整理之后,我们的理解会更加到位。
这跟我们文化课的学习道理是相通的,作为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更多的方法指导,进行知识迁移的引导。教学设计也应该符合学生实际情况,遵循科学的方法,这才是教育真正应该做的。
在回家的路上,路过某初中学校,校园里灯火通明,毕业班的学生正在晚自习。如果晚自习只是用于知识的无限重复和累积,对学生而言又有什么用呢?我们把孩子本该用在其他成长方面的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上,孩子们如何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人。就像一棵大树,如果只无限地让他只生长一根枝条,也许失去平衡的它经不起风雨的吹打。
有孩子出现的地方,就会感受到教育的卷。有家长出现的地方,就会有对教育的不满。大家一边表达对教育不满,但是却又乐此不疲地去参与各种卷。
教育和写字一样,都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规律其实一直都在,只是已经找不到规律的执行者和监管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