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头来,媒体终究是一个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生意。所以我们没道理相信他们的话。
一直以来,我都是以数据分析师示人的,这样看上去高端一点。实际上,我还是一个舆情分析师。字面意思就能看出来,这个职业是分析舆情的,我每天面对的是媒体在各个企业发生的负面事件中的言论。
你可能会有疑问,“舆情有什么好分析的,负面就是负面,还能颠倒黑白不成?”
是的,可以颠倒 黑 白。
丨品牌和公关
每个企业都有品牌和公关部门,有的合并的,有的是分开的。简单来讲,品牌部门用来塑造企业形象,也就是生产和扩大正面信息影响力;公关部门用来处理对企业的危机事件,也就是删除和减少负面信息的影响力。
对于企业来讲,把品牌和公关部门分开是最好的,因为这两个部门的工作具有完全不一样的思维和处事方式。但是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将两个部门合并,比如滴滴和联想。
网上没有搜到滴滴的企业组织架构,但从最近一段时间滴滴在对其负面事件的处理方式上看,这些事儿都是品牌做得。比如悬赏100万找嫌疑犯这种事,和拼多多悬赏100万找假货的营销策略简直一毛一样。
同样,在此次5G投票舆情事件的处理中,联想做的也不是很好。避重就轻不说,拿出华为发的微博出来公关,实在是不该。整个投票事件简单说就是有四个项目,华为在1和2里优势明显,高通在3上优势明显,核心的关键在于4的投票上。投了两次票,联想第一次1、2、3、4全投给了高通;第二次投票,1、2给了华为,3、4给了高通。最终导致华为在4上以一票之差输给了高通。
华为发微博,表示感谢联想在1、2上投票给我,让我赢了。联想转发微博说“你看,人家华为都出来辟谣了”,然后发公关稿说,我们在1、2上都华为了,怎么就不爱国了呢?
所以品牌还是要分开的。
丨公关和媒体
新媒体时代,公关既好做又难做:媒体量多价廉很容易控制舆论,但也因为媒体量多价廉,“友商”们也很容易控制舆论。
我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一大部分来自“自媒体”,微信、头条以及各种内容平台。这些自媒体人的文章不太烂的话多多少少都能改变你的认知。于是,不管对错,能自圆其说的自媒体都能通过发表对某件事的观点来获得报酬。
关于降低负面事件的影响力,公关部门一般都有两套方案:处理控制舆论和道歉。
1.处理控制舆论
上面截图你也看到了,这是某个公司在最近一次负面事件中因为看到“友商”买媒体扩大他们的负面事件影响力愤而发布的朋友圈截图。也就是说,在负面事件的发酵传播过程中,你看到信息一方面来自常规媒体发布报道和评论;一方面来自被收买媒体发布的为扩大事件影响力稿件。
公关部门一方面要处理这些负面稿件,同时还要“买媒体”撰写有利于自己的稿件,左右舆论。你听说过“买凶杀人”,但应该是第一次听说过“买媒抹黑/洗白”。
所以,如果你在看“新闻”的时候,没有过这样的认知,你的判断很容易被左右。上地铁前你还怀揣爱国之心觉得联想这次做法不对,等到下地铁你就发现你觉得联想其实没毛病,是这帮无良媒体在闹事。
再往前想,你上地铁之前的“爱国之心”是谁给你塑造的,无良媒体么?
2.道歉
这篇文章不是写给公关部门看的,所以对于道歉这部分我没必要展开来说,简单举一个可笑的道歉案例给大家开心一下吧。
以上两个截图来自同一家公司,道歉中甩锅给物流被掉包,而他们的老板前两天才说自己的物流没有对手。
所以说,我国物流现在这么差了呢?
丨管好自己
我们不能去左右企业的品牌公关行为,但是我们应该管好自己。既然知道了每一个自媒体都有被收买的可能性,那在获取资讯的时候就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每一篇看到的文章持疑,不要被喜欢煽动情感的自媒体带偏了节奏,更要谨慎分享传播。
我有以下几个方法:
1.关注机构媒体在事件中的态度
机构媒体大都由曾经的纸媒变迁而来,他们大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媒体人,对事件的看法更深,同时基于其自身的素养,会对事件做全面的调研后才发声,而不像现在的自媒体一样,为了追热点而瞎逼逼。
2.不要情绪化
大部分文章都是试图通过煽动你的情绪来左右你认知的。我们的情绪很容易被左右,尤其是某些倚强凌弱或严重刺激了你的价值观的事件,在情绪失控状态下,你的思想很容易被左右变成作者的傀儡。
在顺风车司机杀人案中,出于愤怒和正义感你可能不假思索的根据滴滴悬赏公布的身份信息去攻击嫌疑犯,以至于你直接忽略了滴滴以一个企业的身份有没有权利公布嫌疑犯的身份信息。
3.慎重转发
各大资讯软件为了扩大平台的影响力,把转发分享做的非常方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助力了你情绪的传播。在没有对事件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前,不建议直接把文章连带着你的阅读情绪直接转发出去,即便转发非常方便。
一方面,不假思索的转发助长了情绪的传播;另一方面,一旦事件被辟谣对自己也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影响。
4.如何判断不良媒体
如果一篇文章的标题特别惊悚,特别吸引你,那你一定要注意,作者在刻意吸引你的注意力,他的动机可能不纯;
如果一篇文章的配图特别惊艳,但文章内容与配图几乎无关,那你一定要注意,作者不但在刻意吸引你的注意力,而且不是一个合格的媒体人;
如果一篇文章有特别强烈的是非观,措辞激动,尤其是喜欢用短句的,那你一定要注意,作者在使用带有情感的措辞煽动你的情绪。
丨最后两句
说到最后,无非是想告诉各位,并不是每个媒体都可信。毕竟现在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人”的时代,像怀疑你身边的傻X一样怀疑那些自媒体人吧,因为某个自媒体背后可能就是你身边的那个傻X。
比如我,就也是个自媒体人。
愿大家都不被忽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