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
《中美相遇》:古代“中国风”的全球风靡

《中美相遇》:古代“中国风”的全球风靡

作者: 小白本白 | 来源:发表于2024-04-24 16:53 被阅读0次

    继续《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第三章讲到了“中国风”与欧美的中国梦。

    初听欧美的中国梦,似乎有点太夸张了,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从明朝时期一直到清朝晚期,“中国风”风靡全球的过程。

    01.明末清初的“中国风“”

    《马可波罗游记》,这本古老而又出名的书籍,解密了马可·波罗在中国元朝长达十七年的见闻,这部游记有“世界一大奇书”之称,是人类史上西方人感知东方的第一部著作。

    随后的整整二百多年,西方人对神秘的东方,都有着挥之不去的热情。

    西方诸国热切的想要寻找东方国家进行贸易。

    几番周折,在哥伦布、达伽马的先后努力下,17世界上半叶,欧洲终于找到了马可波罗口中的中国。各个国家先后成立了多个“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企图在亚洲开展商业贸易。

    这个时候,中国逐步由明朝步入清朝前期,社会相对稳定,文中这样写到:

    中外贸易在康熙皇帝于17世纪80年代解除海禁之后迎来了自明清鼎革以来的空前繁荣。

    从明末清初到清朝中后期广州一带贸易非常繁荣,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商船,连番进出珠江口,将中国的丝绸、漆器、瓷器和茶叶以及东南亚的香料等货物,贩运回欧洲大陆,进而转卖到各国殖民地。

    02.古代“中国风”商品的“A货”、淘宝款

    在欧洲还没有掌握制造漆器瓷器这些精致商品的流程工艺时,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左右着欧洲奢侈品消费市场。

    在环球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背景下,中国风从欧洲风靡到了北美洲,荷兰和英国两个国家,“从技术上垄断了对中国漆器的仿制”,于是“中国风”A货就这样诞生了,但这种仿制依然做工精细,价格不菲,不能满足大众热情的需求。

    北美地区的工匠又将这种A货工艺进行了简化,淘宝款的“中国风”漆器,将那些仅有一点中国元素和漆器简略工艺的商品普及到了普通大众家庭。

    03.国王们对中国风的喜爱

    书中讲述了一些喜爱中国风的国王,比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本国宫殿内举行“中国庆祝”,国王本人打扮成中国康熙皇帝出场;国王路易十五,从中国学了皇帝“亲耕”礼仪,用在本国仪式对农业的重视。

    一位瑞典国王,在国内建造了一个中式楼台,里面从大到小包括花瓶、刺激、刺绣都是中国风格,还让自己的大儿子穿成了中国的皇太子,自己的近身侍卫打扮成满洲戎装,身边还有穿着中国文官服饰的绅士,然后再楼台内请人跳了“中国芭蕾”。

    不知道“中国芭蕾”是什么样子,这国王简直就是在自己家出演清宫大剧了,应该是非常上头吧。

    04.“中国风”真的中国吗?

    其实在中国风的传入过程中,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在逐步的贸易扩大后,混入了欧洲本土艺术风格,衍生出“巴洛克”、“洛可可”、“哥特”、“洛可可中国风”等艺术风格,

    欧洲当时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并没有认真区分中国自身的艺术风格和欧洲眼中的整个“东方”的艺术风格。

    他们也分不清,这个元素是真的来自中国,还是印度,或者日本。

    很多东西流传至今,这些小艺术品并没有古董价值,在我们看来,可能只是带了一点中国风元素的欧式家具、装饰、绘画、瓷器吧。

    05.“中国风”并不等同于“中国文化”

    中国风的风靡现象,并不能直接带来别国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中国风的风靡,只能归于艺术无国界的范畴,在中外贸易繁荣,商机勃勃的背景下,耶稣会士的传教任务却以失败告终。

    在耶稣传教以及被迫禁教过程中,中国在欧洲人眼中的印象也逐渐发生改变,

    中国由一个贤哲治理的理想国度转变为一个腐朽、停滞、柔弱和狡诈的垂死帝国。

    很多欧洲人将中国划入“专制主义”之列,随后又被西方哲学讲座中划入历史发展的幼年时期,中国文化也并没有随着中国风的商业产品正向输出。

    太阳底下无新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未来的中国风和中国文化将会迎来怎样的局面,就请我们拭目以待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美相遇》:古代“中国风”的全球风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rg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