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硕985中文系,高考作文满分。整个高中都没在语文上费劲儿。今天我来学谈谈学语文的底层逻辑。
网上有句话,学神看语文。整个网络环境中鸡语文的气氛最弱,大部分都在谈英语和数学。
那为什么没人说语文呢?
一、语文学习需要发散性。
单说发散很难理解,举两个栗子
比如:“爽”在文言文里面是“差错,败坏”的意思。
课文里面《卫风.氓》里面有一句“女亦不爽,士贰其行”。就是女方也没有差错,但是男人有了二心。
如果语文老师不对这个词进行发散扩展,那就没法解释《老子》里面“五味令人口爽”。不是吃的爽,而是舌头坏了。
这就是语文难学好的原因,好的语文老师不容易找到。
2、再比如讲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要对“愁”进行扩展。这也是写作的方法。
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辛弃疾“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
这样子就把写愁的诗句扩展开来了。然后进一步讨论:古代写愁和写欢乐的诗句哪个更多?
结论:写忧愁的多。
再拓展到王国维《人间词话》: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巧。
再拓展到尼采关于酒神和日神精神的论述。
语文底层逻辑是发散和知识量,学法也是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