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中央六台播放的一部电影《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的一位先前同事,在朋友圈分享了这部电影上映的消息,因为这位同事在银河证券工作,我误以为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是讲如何炒股票的,直到昨晚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讲述的是一位父亲如何帮助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位航天英雄,故事的冲突情节是父亲为了帮助儿子写好作文、参观航展,设法请假带着儿子到大自然、到名胜古迹、到航展现场去亲身体会,获取感知,写出自己心里的感受。在遇到困难时,怎么学会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设法战胜困难。在儿子满怀信心地在考试中写出了自己所思所想,结果被老师判为零分,引出一场关于教育目的辩论,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考高分的工具?还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而学习?故事在父亲的坚持下,儿子高考放弃冲击状元的机会,为了自己的航天梦想选择了报考飞行员,成为一名航天员。
今早在网上读到了钱学森先生的发问:相对于我们对教育的投入,相对于我们的人口规模,相对于我们经济总量,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什么这么少?先生的结论是: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过于局限在知识上。
那么,怎么样才能培养出人的创造性或创造力?有一个简单的假说,就是创造性等于知识乘以好奇心和想象力。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马上告诉我们,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大;所以,创造力并非随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知识通常是随着受教育的增多而增多。经济学家度量“人力资本”的通常做法,就是计算受教育的年限。但是,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就没有那么简单了,非常取决于教育环境和方法。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高。但是随着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会递减。这是因为,知识体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假定,突破现有框架,这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正确,所以会被批评,但是这在客观上就容易产生压制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效果。在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制度下,情况更糟,当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好成绩,教师教书的目标是传授标准答案,那么教育越投入,教师和学生越努力,好奇心和想象力被扼杀得越系统化、彻底化,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减少程度就越大。《银河补习班》讲的就是一样一个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