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9日上午我参加了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暨北京颁奖会议,现将各位诗人专家讲座要点整理如下:
一、 国际文艺网、中华作家网总编、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主任王伟作为主办方代表致辞,讲了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意义、作为作家朋友们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等。
二、著名诗人、朦胧派代表人物徐敬亚围绕“在新时代如何做文学”谈了他的看法和思考。他说,在这半个世纪,人类和社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令人震惊的;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的重大改变。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口传笔录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是从劳动号子、祭祀中甚至官府快马加鞭的采风中慢慢发展的,类似一朵即将展翅飞翔的蒲公英。第二个阶段是铅活字印刷工艺出现之后,十七世纪大规模的印刷术的出现,有了书籍和报纸,把文学展示给人看,写作、投稿、发表、评价等系统形成。但现在这个系统正在暗淡,因为人类的兴趣转移了;文学是一个跑道———闭合的跑道。第三个时期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以色列作家赫拉利说过,人工智能飞快地来到,人文也将消失。文学到了第三个时代———规避存储的时期。人工智能正巨大地、惊人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由手写到电脑到email,书信的方式没有了,读液晶上显示的文字,越来越快的节奏搜刮了我们的时间。没有时间就没有阅读,就没有感动。最高智慧在网络上,非虚构化是散文的最强音,而平面化、碎片化成了文学的常态,文学被网络拿过去了,转向虚拟的了。在这个时代,如果有人摆脱了勾心斗角和衣食之争而去写一些文字,那不就是成了高人吗?时代已经变得非文化化,文学越来越浅白、直白、庸俗甚至苍白。不能仅仅停留在做一般意义上的诗人,而是力求做真诗人、好诗人。文学像蒲公英的图形一样,已是一种自生自灭、孤芳自赏、灵魂自我救赎的、自我抚慰的精神巫术。如果你把诗写出来,愉悦了自己就好,影响了别人就是伟大的诗人。感觉到未来的脚步声,自由飞翔的螺旋一样一个高层面的状态,祝大家像蒲公英一样自由飞翔。
三、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张恩浩说,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命脉,是我们的家园,是源泉。作家诗人要把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落实到具体创作中。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自信和文化自觉,把创新进行到底。如何在喧嚣中找到自己,增强作品个性化的辨识度,如何挖掘创作的主题,对生活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不能对窗外的生活无动于衷,要投入火热的生活。力求作品有个性美学和精神向度。
四、《山东诗人》主编、中诗网总编、著名诗人马启代主要谈了诗人的修养问题———历炼、阅读和修养。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历史感,尤其是对人类苦难经历的体察和领悟。其次要培养自己的公共性自觉,追求人类共有的精神成果和上帝的诗学要义。第三要体现出专业品质,有精神品格上的意义、良知、智慧和勇气。真正的写作是与大地和人心开始的,真正的诗人是指正太阳下阴影的人。要有勇士情结。
五、著名批评家鹰之从古诗词与现代诗的关系,中国诗与世界性的关系,什么是诗性(戏剧化的逻辑反差),诗歌、散文、小说的区别筹方面谈了认识。
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敬文东谈到,“四大发明”和“丝绸之路”是外国人提出来的。技术是技术,科学是科学,只有古希腊文明有科学。汉语是围绕理论问题建立的,天人合一就意味着诗。汉语是可舔舐万物的语言,汉语是体用为一的语言,君子首先要成为你自己,然后帮助万物成为万物。汉语自带沧桑感,汉语文学有抒情传统。希腊语是建立在视觉基础上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反本的时代,现在汉语不仅要写“我正在看”,还要写“我看见了我正在看”,必须是分析的,因为媒介改变了我们。小说、诗歌要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媒介改变了我们观察世界、对待世界的方式。日常生活的神秘性恰是小说和诗处理的问题。小说要发明一个世界,生活有好多的可能性。艺术不过是享受神性。
(因笔记之,舛漏不少,概而要之)
2023年4月2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