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一个人的“福利”

作者: 蒲公英_0477 | 来源:发表于2023-04-20 05:05 被阅读0次

    文/ 梁树丽

    一对一交流

    周四下午我去樊登书店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读书分享,可能是风太大的原因,来听书的只有我一个人。

    如果我是主讲老师的话,我会如何应对这样的窘状?我们肯定会选择取消活动。

    但是负责讲书的赵老师却来到教室给我一个人做了分享,而且我们在一起探讨了近两个小时,她说的一句话让我震撼:哪怕只有一个人来听课,我都要认真去讲,因为这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

    我突然想起我们班上的学生,说实话班上能静下来认真听课的学生充其量也是个位数,这已经十分影响我们的上课情绪了,但是我们每节课都在用心教,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听课,我们都要做到用心,哪怕没有孩子听课,我们也要也要用认真去影响,这也是我们的职业素养。

    赵老师没有和我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她只是问我来听书的需求,这个追问是非常好的,我们做事情都是带着目的的,比如我去饭店,那肯定是因为我有吃饭的需求,我们买衣服肯定也有我们心理或需要的需求,所以当我们了解了对方的需求之后,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别人。

    说实话,我就是带着目的来的,否则我也不可能顶着大风,骑着电动车跑45分钟。

    周四早上的时候,一个九年级的家长来到我们办公室,她并不知道自己走错了办公室,但正是因为走错,我们便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互动。

    她告诉我自己的女儿不想上学了,而且她带着女儿去医院进行过心理咨询,她医生告诉她让她带女儿去精神病院住院治疗。

    我对她的描述并不惊讶,因为我们身边有很多的孩子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最常见的就是自残,拿刀把自己手臂割成一道道的印痕。

    当然也有个别孩子出现更严重的情况,比如上周班上的孩子告诉我某某孩子觉得生活没意思,他总想着死去等等,这把我吓坏了。

    我虽然读过很多书,但是我不是心理医生,我虽然习惯给孩子正向确认和充分的关注,但是我总觉得自己做的这些太过肤浅。

    我来听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验证自己的做法事是否正确,比如我用充分的关注和肯定给孩子正向确认;二是我想寻求更多的方法,因为我发现自己的方法总是治标不治本。

    赵老师非常认真地听完我的诉求,然后她给了我一个大大的赞,当然这个并不是我的需求,因为我不是来寻求自我确认的,我更需要的是得到她方法的指导与实操,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去帮助班上的孩子们。

    赵老师和我聊的时候,我感觉到她是真诚的,而且也是细致入微的,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在她这里提升了我的认知,我发现自己的做法对,也不对。

    赵老师告诉我抑郁是症但不一定是病。比如孩子出现不开心,情绪不稳定,哭泣等等这些都是症状,这是心理上的问题,而病是指生理上的问题,我们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出现“非正常”现象,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生病了,于是就习惯带着孩子去看病,其实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吃药打针可以解决的。

    赵老师把家长的这种行为叫做拿孩子试错,结果这样一试孩子就会被确诊为某种疾病,这个标签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结果孩子的心理问题更严重了。

    学生出现问题70%的原因在于人际关系。就如我们九年级的这个女孩,她吵着闹着死活不上学这件事,我想但凡这个孩子在班上有几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她都不会想离开班级,所以听不懂学不会只是表象,不是根本原因。

    我们班上不热爱学习,学不会的孩子有很多,但是他们没有一个辍学的,这是因为学校有他们值得留恋的东西,他们不爱学习但热爱学校生活。

    所以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我们必须知道孩子所有的问题的根是家庭问题,原生家庭太重要了。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如果我们的孩子是一棵树上的叶子,这棵树的叶子发黄了,我们一门心思给叶子养分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去养根,把最有营养的东西留给根部,所以真正需要去看心理医生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赵老师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她说孩子出现问题了,就意味着孩子受伤了,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养伤,而我们的父母看不到孩子的遍体鳞伤,而是鼓励孩子迎难而上,让孩子继续奔跑,试想这可能吗?

    谁来给孩子疗伤?是孩子自己吗?肯定不是。孩子需要照顾,谁来照顾他,自然是父母,而且还必须是懂得教育的父母。

    我赞同赵老师的观点,因为我读过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我也知道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所以想转变孩子,最根本的就是转变父母。

    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把孩子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我们习惯只用成绩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身上其他的闪光之处,我们总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对孩子来讲是不公平的。

    我们在管理孩子的过程中遇到孩子犯错误,我们请家长过来是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但和赵老师聊过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样做未必对,因为当父母不懂人际关系,不懂人情世故,不知道教孩子如何建立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解决的只是孩子的一个问题,当孩子再次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还会继续出现问题,这就是很多孩子屡次批评屡次犯错的原因所在。

    很多孩子犯错喜欢把责任向外推,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父母的错误示范与引导,因为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很多父母给予孩子的不是帮助而是指责与打击。

    所以我们必须知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尤其是我们农村学校,家长的认知普遍不高,所以我们想更好更快更稳地搞好学校教育,我们必须帮助家长提升认知,除了家长会,我们也要做到每学期开一期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毕竟老师不能代替父母的角色。

    我们是老师,但首先我们也是父母,在学习做父母这一块我们都是从零起步,所以我们要想给孩子托举的力量,我们自己必须有高度,而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多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比如我需要认真重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虽然外面的风很大,但是我的收获却是最多,大家都没能来,倒是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与老师一对一面对面交流的“福利”,这独属我一个人的课堂与时间让我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

    感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灵||一个人的“福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yl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