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读了不少好书,虽说这是一个快餐时代,很多人都在追求着“干货文章”或是“解读书”等等这些能用少量时间换取大量信息的途径,(我这里用的是信息而非知识)然而我却依旧眷恋书籍所带给我的体验。
文章和书籍有什么异同呢?
文章是作者的观点呈现,它省去了大量的思考环节,直接从问题出发指向答案。
书籍则不然,它是对你循循善诱,一点点挖给你看,而这个挖掘过程最为精彩。
作者先是提出一个问题,你好奇答案是什么,于是你提出一个假设,然而有的作者似乎知道你会提怎样的假设,随后就会驳回你的假设,你再提,作者再驳,就这个你来我往的过程既打磨了你的思考力又调动起你的好奇心,就在你百思不得其解时候作者忽的把答案拍出来,起先你猛然一惊,随后再回顾整条脉络,一时惊叹不已。
这就是书籍的魅力,为读者编织出一张宏伟的图卷。
知识的获取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先让我们聊聊最近这几本让我如获至宝的书籍。
《未来简史》
巨作。
虽说这本书的题目是对未来的展望,但是全书主要是讲“智人”。通过对智人的刨析让我们看清未来的方向。
前段时间看了不少关于《未来简史》的书评,很多人都在批判书中提到的未来走势,认为哪里哪里不合理,哪里哪里不可能等等,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历史有一个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
预测也如此,很多时候你越是怎么预测,它越不会这样发展。所以让我们抛开对预测准确与否的执念来看看这本书真正的精华所在。
颠覆认知。
举几个简单例子吧,21世纪最大的宗教组织是“人文主义”,其根基有一条是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个人,也就是说你只有一个自我——真实的自我。
不对,每个人是由两种存在组成的:体验自我与叙事自我。
再说一个,智人真正成为地球上的统治者靠的是什么?
是意识?是心灵?是对工具的运用?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这些假设都被驳掉。
作者提出一个概念——虚构力。
世界并非由客观与主观组成,还有虚构。
主观世界是由我们自己的体验而形成,一件事情,我可以感到好笑,但是别人可能看着悲哀,这个没法完全形成共识。
客观世界则是真实存在的,石头就是石头,能摸到也能看到。
那么你说国家、金钱、公司等,这些属于什么?是主观?不对啊,这些不光我们自己能体验到,别人也有这个概念。客观?也不对,你可以摸到国家这个东西么?不能,所以它们是属于虚构。
而智人最强大之处就在于编织出各种各样的意义之网。(以后专门用一篇文章来讲述,今天浅显的说几句)
读完这本书我一来对愧于自己的无知,二来对知识的渴望更加热切。
强烈推荐大家去拜读一番,对提升你的认知也好,扩展你的格局也罢,都是百益而无一害。
《自控力》
再来说说第二本书:实用。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浅显的聊了聊。
书里讲了很多有效提升自控力的方法,不光是从我们认知上纠正了很多错误观念,比如我们喜欢设立目标或是用期限来给自己压力已完成任务,我们为什么容易在取得一点进步时候而让任务失败等等。
一本好书不光是将你的问题刨析出来,给你从认知层面纠正过来,还会给你提供方法让你更好的践行。
自控力三者皆备,值得一读。
《练习的心态》
上篇文章刚刚聊过,角度很新颖。
很多时候走出一片误区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只需要将你的视角转化一下,发觉并觉察到你曾经未留意的地方(这个可以称为敏感度,这里的敏感度是构建知识的要素之一,以后会专门写文章来讲)
这本书前几章阐述了很多观点,这些观点在我看来绝非普通的知识,而是一种智慧。
一本关于培养耐心和自律的书,作者的整体观点很受用,但是我不喜欢里面穿插的例子,且不说一堆又一堆,最主要的是领域不熟悉,要么是高尔夫,要么是他做钢琴调键师的经历等等,这些不熟悉的领域让我没法感动身受的去构想场景。
其实这也是国外书籍的一个特点:例子繁多。
总而言之还算不错,推荐一读,甚至可以只读前几章节。
写在最后,这么多年以来,我遇到过很多幸运的事,其最为庆幸的是我在早年培养了一个读书的习惯。
不论是在失意失落的深夜,还是迷茫焦虑的路口,我都会翻出书来,或是找答案,或是找勇气。
一路走来,让我得以自信的从来不是我的一点小聪明,而是铺满了我过往之路的书籍。
今天这篇文章虽然我是打着推荐书籍的旗号来写,实则是想谈谈我对书籍的一种情感,更多的是想引导你们投身这片海洋,寻得对知识的渴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