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以来,连续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是从高考开始就经常会听到的信息,但对这个信息,我从来都没有解读过,我相信大部分人和我一样。
我总结了一下,不关心这个信息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这些:一是大环境是大环境,我干我的活就好了,想也没用;二是对于这个信息,我知道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读它,解读了也不知道能对我产生什么价值。
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
直到我看到这本书
倒不能说这本书让我想清楚了“经济放缓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这个问题,但这本书确实是让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一些思考和解读,今天我想简要的向大家讲讲这本书的内容和我的一些思考,不会花费大家很久的时间,希望大家耐心看完。
在中国买房和车会越来越难?
初次听到这本书是在搜索“互联网金融”时,在东方证券副总裁王国斌的演讲里看到的。(文末会放演讲原文的链接)
他的演讲里有很多内容我只能隐隐约约的体会,而没有办法完全理解,但同时又让我直觉上觉得这些内容和思维蛮有价值,至少可以更好的帮我理解这个社会的运行方式,虽然这理解未必是正确的。
其次是,提到《大停滞》这本书时,他只用了“作者在探讨美国30年科技进步给社会有没有带来多大的变化”这一句来介绍。这句话让我联想到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观点,如果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能够为个人的职业选择提供一些参考信息,那么美国的发展趋势也能为中国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一个社会是否能稳定健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看中产阶级的数量。打个比方,假如中国的大部分人,在中国有车有房,不愁孩子上学的学费,买东西也不需要太考虑价格因素,那么中国的社会肯定很和谐。而上述特质的这群人,大概可以称之为中产阶级。我相信大部分人,也希望自己过上这样的生活。
但是《大停滞》里,作者认为“美国的经济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进入一个停滞阶段”的观点,在近期的一些新闻看来,似乎也在被证实。
上图为“美国中产阶级自我认同感大跌10个百分点”
“自认为是中产阶级的人数从2000年至2008年的平均61%到现在的51%,美国2.5亿个成年人中,有10%(也就是2500万)的经济生活已经崩塌。媒体错过的是这2500万人正隐形于它们广泛报道的4.9%官方失业率。”上图和这段话都摘自凤凰国际的报道。
所以是否可以假设,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陷入停滞,是否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失业人数会逐渐增加,比如十个里有一个是处于失业中的,而中产阶级的人数也在逐渐减少,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会更加不均衡?
而中国也走在经济放缓的道路上,“有车有房并且活的舒适”是否会变得越来越难,已经成为中产阶级的家庭是否会为往后如何保持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而发愁?
想想身边的一些例子,前二十年里,做“包工头”承包建筑的老板们,最近是不是接到的单子越来越少?而这群前二十年应该算中国中产阶级最典型代表的人们,近来是不是也在为转型为业务而发愁?当然,他们算是境遇很好的,因为他们需要考虑的是怎么保住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更多的人还处于“没车没房,买东西还是很需要考虑价格”这个阶段。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说,“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于我们的生活真的是有影响的。你能赚到多少钱大部分情况下取决于你能为市场提供多少价值,并且把这些价值卖出去。而曾经的“包工头”随着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各大楼盘也已经林立,接不完的单子也会变成接不到的单子,那些年里精通的业务,在往后的用武之地会越来越小。
这个时代的产业和消费升级,确实在进行,只是这缓慢的变化,就和智能手机慢慢融入你的生活里一样,让你并没有太大的感觉。
社会经济发展为什么会停滞?
在《大停滞》这本书里,作者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停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口红利、土地资源的耗尽”,以及“科技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
他以美国为例,一个目前拥有3亿人口的国家,自从1840年南北战争以来,一方面得益于两大洋的天然保护从未直接遭受战争之害,另一方面,土地广袤,人口消费市场庞大,同时工业革命时期的所有新发明新技术都应用到了,这是从1840年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很高的速度的主要原因。但自从上世纪60年代登月以来,标志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到达了一个顶峰,因为他奶奶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享受到干净的饮水和电力,也有着唱片播放机,火车和汽车,电影和电视,而这些,在今天只是显得更舒适更安全了一些,并没有更本质的变化。
你能想象一下没有电之前的人类生活吗?去我国真正偏远的山区待一段时间大概就能理解了。
当然,他也承认,还诞生了唯一的一样变革性技术——“互联网”。只是在他看来,“互联网”并没有真正的推动经济生产的发展,只是让人更容易学到他们想学的知识,同时让人更容易享受到各种娱乐,无论是电影还是音乐或者综艺节目。也正因为互联网,我们未必富有的生活变得不那么难以忍受,毕竟在家看电影我可以宅着看一个星期~
对于“互联网无法直接推动经济生产的发展”,我倒不是很赞同。确实电力和蒸汽机之类是直接取代了人的体力劳动提高了生产率的,但是互联网让更多的机器取代人类的劳动从而提升生产效率成为可能,它不只是一个娱乐消费工具。无论是大数据下更精准匹配的“优步”,还是淘宝、京东的电商直接改造了零售的渠道流程,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行业效率提升,而并不是把线下的东西搬到线上这么简单,更别提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出现,更大规模的投入商用只是在等待技术和时机的到来,“物联网”目前仍然没有出现更大规模更高级的商业应用,但这都是受制于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备的事情。2000年的时候我们还只有大哥大,电脑带宽的普及率也没到如今这般,智能手机就更不用提了,它还有十年才会面世。
但我很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互联网无法直接推动经济生产的发展”,这本书成书于2011年,手握5亿用户的facebook还没找到除广告以外的商业变现途径,美国的电商行业也一直被效率很高的传统零售商压得死死的,亚马逊是唯一一家进入美国零售领域前十的线上企业。那个时候大部分中国学生想要进入的还是银行、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而不是BAT互联网企业,可能到今天想进入BAT的学生也不是绝大多数,当然,另一方面也受限于互联网公司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人。
不过我必须得说一个前段时间看到的数据,互联网、AR和VR产业是这两年唯一招聘需求上升了45%的行业。
其他的,书里可讲的不多了,比如教育、医疗、政府虽然花了更多的钱,但这些领域的效率未必有真正的提升,人们也未必享受到了更好的帮助,因为这些行业没办法受市场检验,中国的教育只有教培这块算是受市场检验一部分的,医疗的话,你能享受到医生的服务和关怀,但这个行业没办法更直观的告诉你是否真的变得更健康了,而政府,诶,我要说什么来着,好的,过。
我们该怎么做?
先强调我只是写了书评和对于书的思考,我的观点未必是对的,但肯定是片面的,而且如果想仔细的研究论述里的逻辑一定能找到一堆毛病,所以就不要来撕逼啦。
不过我欢迎讨论和探讨,说出你的看法和建议。
作者提出的方式是“尊重科学家”......
对此我没有太多的看法,对于我这种普通人,我想,唯一能做的是跟着技术走,毕竟,没几个敢说真的懂那些技术的。
我们的教育都是面对过去的,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这也是我们会发现有更多新玩法更多新东西出现的原因。传统的东西当然有它的价值,只是它需要用新的形式和载体表现。
还是那个观点,这是一个不那么需要专业的时代,毕竟学校里的大部分专业对于市场来说都不专业。
希望我们能有好运。
链接:东方证券副总裁的演讲
试图思考的二哥,其他的精彩文章:
网友评论
我们能有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