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阅读的小伙伴大家好,我是来自A2船队的大s。我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纪元老师的《哪有没时间这回事》。
“使自律者自由”,是纪元老师的信条,他从事时间管理咨询和培训八年,为近万人提供过时间管理的咨询,深知做一个如何做一个高效的人。
很多事情不得不做;很多事情想做但从未去做;很多事情做了,但坚持不下来;总感觉自己很忙碌,但想不起到底干了什么;大量的时间被他人占用,剩下的时间被自己浪费;早上起不来,晚上不想睡,缺乏锻炼,没空学习,做事效率低,生活不规律;一堆臭毛病想改改不掉,别人身上的好习惯,想学学不来;……
你是不是已经躺枪?如果是,那么你病的不轻呀,可能已经患上了“碎片时代综合症”。
不过别担心,书中有药,痊愈并不困难。作者为我们准备了三张药方,熟练运用就可以自如应对碎片化带来的冲击,并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
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去治病喽。
第一张药方---时间段清单
作者让我们用全新的视角重新整理时间,在规划时,用时间段来划分。也就是说,在列日常事务时,按照一天的时间顺序来思考,不要写具体的时间点。把一天用时间段来划分。比如作者,把一天分成了九个时间段。
这九个时间段并不是随意划分的,而是在详细审视了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和自己的身心状态后确定下来的,这六个要素决定了某一时间段内适合做哪些事情,不适合做哪些事情。
以晨间时间段为例,这段时间我在家,没人打扰,天很黑,周围很静,我刚起床,身体尚未舒展,精神也未完全兴奋,所以我给自己安排的是锻炼之类的事情“热身”;而接下来我的家人起床了,我们一起吃早餐,这时就进入了早间时间段,我自己的事情必须搁置,这段时间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和家人互动,开心的过好早上。
把一天划分出时间段,其实也就帮你划出了界限,每个时间段之间彼此隔开,这个时间段的事情就在这个时间段解决,绝不拖到下个时间段,这并不是减少碎片,而是让一天的混乱变得有层次,有秩序,让我们能专注于每个时间段内能hold住的碎片,这是碎片化专注,这种专注需要清晰的界限。
想要做到这点,就不能把每一个时间段安排的太满,而是要八分饱,这样才能轻松的把这一个时间段的事情在这个时段搞定,不然就会陷入到没做完导致的各种纠结里。别总想着把自己一天的每时每刻都塞满,首先你塞不满,其次塞满了你也做不到,不轻松也没必要。
不同的时间段之间,需要通过仪式来切换状态。比如早上5点半,我的电脑闹钟会响起,提醒我该去做早餐了。我呢,关掉闹钟,合上电脑,走进厨房,这三个动作就是种仪式,及时帮助我摆脱对前一个时间段的恋恋不舍,迅速进入新状态。再比如我每次九点开始写作前都要泡上一杯茶,这也是个仪式,让我享受新开始。仪式,就是帮我们划清界限。
第二张药方---碎片清单
大脑不能直接面对每天的信息、事情、想法等各种碎片的侵袭,需要为它建立一道保护屏障。碎片清单,就像蓄水池一样,在大脑以外提供一片缓冲区,碎片来了,先全部进入缓冲区,大脑在合适的时候再去处理它。大脑是CPU,不是硬盘。
在碎片清单中,你需要写下三种内容:
信息:你发现了有价值的信息,记下它的标题。
事情: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以及别人让你做的事情。
想法:关于自己想要做什么、改变什么、尝试什么的想法,和事情不同的是,想法通常都不紧急。
无论选择什么工具,一定要方便随时随地记。写的时候只记录最原始的信息和想法即可,不用考虑其他任何事情。不要考虑怎么分类,到底做不做,怎么做,什么时候做。事实上,丢进去的很多事情都是你不需要去做的,请毫无压力,毫无负担的丢进去吧!
第三张药方---每日任务清单
每日任务清单源自碎片清单,他们是碎片清单中你需要采取足够行动才能完成的事情。而且完成要尽早,如果你只是简单的把碎片清单上的几个字直接挪到任务清单上,这并不是在做计划。出现在任务清单上的事情,应当包含有效的思考过程,应当是做任务的过程,而不是任务结果。
例如在清单上列出“写完一篇公众号文章”,那么这只是一个任务结果,完全没有想过它的内容梗概,那么当你真正开始码字时,大脑将是一片空白。
有效的计划一定包含了对于任务执行过程的思考。对于文字,这个过程可能被称为大纲;对于会谈,这个过程可能被称作提要;对于其他工作任务,这个过程可能被称作步骤。通常,人们都倾向于在执行任务时才被迫思考,如此一来,执行时的负担就太重了。
最后总结下,为了解决现代人的“碎片时代综合症”,纪元老师给我们开了三张药方,分别是时间段清单,根据六要素划分一天的时间,合理安排日常实务,界限、八分饱加仪式。碎片清单,大脑的缓冲区,帮我们随时随地收集各种各样信息、事情、想法。每日任务清单,包含有效思考的任务过程,让执行轻松持久。
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一本书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