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的三大传统情人节

中国的三大传统情人节

作者: 仓鼠Betsy | 来源:发表于2018-04-18 09:22 被阅读0次

元宵节,上巳节,七夕节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有一些人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或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在汉代,七夕的庆祝已经很普遍了,但传统上庆祝七夕的内容与情侣约会之类的活动无关,只是乞巧、许愿的节日。后来由于牛郎织女在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赋予了七夕节以情人节的含义。近年中国年轻人又以庆祝西洋情人节的方式庆祝七夕,内容上与传统习俗并无关系。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习俗上比较近似情人节,在唐代古诗中,就有描写元宵节的诗句。在宋代,朱淑真(一说为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在一些少数民族依然流行的节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更符合情人节的内容。上巳节本来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结交异性的节日,汉之前更有野合的习俗,后来礼教兴起,野合的习俗消失,但当时男女交往还是比后世自由,年轻男女依然会在当天到郊外踏青游玩。到南宋时理学兴起,礼教变得森严,上巳节就在汉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上巳节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古代上巳节活动

    祓除畔浴,修禊之事,清洁身体,去除身上的晦气。

    曲水流觞,是文人临水宴饮、吟诗做赋的节日,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兰亭之会。

    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

    春游踏青,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此时野合,有所不禁。近世仍未绝迹,《善化县治》中就有记载。

    野餐

    采集兰花

    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

    现代

    现代,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至今仍是十分重要的节日,东亚其他国家亦有庆祝。

    苗族、土家族黎族、壮族等都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活动。“三月三”是壮族、侗族、苗族等的传统歌唱节日。云南大理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一些地方的汉族在三月三也保存有特殊的习俗,如湖南等地有“三月三,地(荠)菜煮鸡蛋”的传统。

    分布于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族的亦有“三月三”节日,它是谷米的生日。是日畲族家家户户都吃传统的乌米饭。

    朝鲜族有踏青、吃花煎、喝花菜的习俗。

    在日本,上巳(じょうし/じょうみ)属于“五节句”之一的“桃之节句”(桃の節句),亦是女儿节(人偶节,雛祭り)。不过在明治维新后,这个节日被移送到西历的3月3日举行。

    在闽南、台湾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元宵节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日本称上元(じょうげん)、小正月(こしょうがつ),朝鲜称正月大满月(정월대만월)、正月大보름(정월대보름,“보름”为固有词,月圆、望日之意,或简称大보름)、上元(상원)、元宵(원소)、元夕(원석)、乌忌日(오기일),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著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灯、猜灯谜,以示祝贺。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在这一天,人们要吃元宵,闹灯会,猜灯谜,提灯笼,许多地方还有放天灯的习俗。是华人社会的盛大节日之一。

    道教中,上元节视为天官大帝(尧)诞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分别属天、地、水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节天官喜乐,故燃灯以庆。终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在广东佛山,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行通济,无闭翳”。寓意走过通济桥,就会健健康康,不会犯愁。

    在台湾,除了赏花灯活动及著名的台北灯节、台湾灯会之外,还有台湾北部的台北县平溪乡放天灯活动。另外,在台湾北部南边的苗栗市则有著名的“苗栗蹦龙”,苗栗蹦龙是指以鞭炮、蜂炮炸舞龙方式得到“去邪(去旧)迎新年”的作用。在台湾南部的台南县盐水镇则有著名的“盐水蜂炮”。在台湾东部的台东市,则有“台东元宵炸寒单”。

    在台湾早期,有在元宵节夜里未婚的女性要偷得葱来讨个吉兆的说法。俗语说:“偷挽葱,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台湾话发音)。

    在马来西亚,未婚男女在元宵节聚集到河边抛柑,并在柑上面写下姓名和联络方式,希望就此结识可以携手相伴的伴侣。

起源

    据史籍记载,元宵节开始于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相传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一族控制了政权。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元老奋起勘平“诸吕之乱”,拥刘恒为主,是为汉文帝。文帝博采众臣建议,精心治国,使汉帝国又处强盛。因扫除诸吕正是在正月十五,所以每年这一天的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汉文帝因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唐朝

    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

    宋朝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明朝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初八开始点灯,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清朝

    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有趣习俗

    四川省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在元宵节这天,人们搬一张板凳坐在户外,平时讨厌谁可以尽情地骂,对方也不可以还嘴。福建省南部的习俗是两个村子的小孩互相掷石子。据说如果不掷石子,村子里就会发生瘟疫。山东省莒县的男女老少都要出游,称之为“走老貌”。他们认为每年走一回,可以永保青春。

    广东省文昌县人们的习俗是“偷青”,即偷人家菜园里的蔬菜,而且偷到了的人挨了骂是最吉利的,台湾、朝鲜半岛也有类似习俗,但台湾是偷葱,朝鲜则是偷泥土。浙江省的宁波、台州、温州地区,将正月十四当作元宵节。


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是中国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牛郎与织女传说的雏形最早见于汉代的《古诗十九首》,而记载较为详细的有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梁殷云的《小说》。以后的民间传说则有了更多的故事情节:

    牛郎父母早亡,从小跟哥嫂生活。后来,嫂嫂不贤,牛郎被迫分家出来,与一条老牛相依为命。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突然说话叫牛郎去取织女的衣裳,后来,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男耕女织,有一儿一女,生活幸福美满。数年后,王母娘娘知道了此事,押解织女回天庭。牛郎上天无路,万分悲愤。老牛则触断头上的牛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登上牛角船,腾云追去。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突然拔下一条波浪滚滚的天河。牛郎与织女无法过河,只有在河东河西遥望对泣。但他们的遭遇,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化成一座跨越天河的桥,牛郎织女登上鹊桥,在天河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和织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

    七夕节的形成

    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可以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织女星座,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船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节日习俗

    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不过,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江南的刺绣女孩会在夜晚月光下,将一根绣花针轻轻放到一碗水面上,借助水的表面张力将针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针周围会出现水波纹,那一个波纹最复杂,就会绣出最好的作品,有时针上穿有红丝,也是向七仙女“乞巧”。唐代诗人林杰的诗《乞巧》说:“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染指甲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年轻姑娘们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这样可以年轻美丽,对未婚女子而言还意味着找到如意郎君。

    胶东地区则多在七夕拜七神姐。妇女们船上新装,欢聚一堂、盟结七姐妹;少女们则制作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视频,称巧果,用来祭祀织女。

  在广东,人们六月便开始准备,把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等待发芽。临近七夕便扎糊起一座鹊桥,还会制作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七夕之夜,人们在听汤中摆放八仙桌,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和女红巧物。现时在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过往的传统习俗,于七姐诞当日到纸扎店购买“七姐衣”,于当晚用来拜祭七姐。而过往日子的妇女,亦有在拜祭之时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绿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传得手艺。

    在闽南和台湾当天同时是“七娘妈”的诞辰,是保护孩子平安的神。闽南的习俗在七夕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红糖糯米饭以驱虫防瘟疫。台湾有拜“床母”的习俗。“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是其生日,有儿童的家庭便在这晚祭拜床母,还会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

    除了在台南保有做十六岁成年礼,传统七夕民俗活动在台湾已逐渐式微;反而被商人炒作,变成商业化的“七夕情人节”。


文章链接:

https://zm12.sm-tc.cn/?src=l4uLj8XQ0IiIiNGanoyLlpKPjZqMjJaQkdGckJLQnIqTi4qNmtGejI%2FAlpvCzcnH&uid=95c857d66f215e043e72b51635fc41c0&hid=d6bdd19e24405f15827dbbce6fdcd9b2&pos=1&cid=9&time=1524014080750&from=click&restype=1&pagetype=0000004000000402&bu=web&query=%E4%B8%AD%E5%9B%BD%E4%B8%89%E5%A4%A7%E4%BC%A0%E7%BB%9F%E6%83%85%E4%BA%BA%E8%8A%82&mode=&v=1&province=%E5%B9%BF%E4%B8%9C%E7%9C%81&city=%E5%B9%BF%E5%B7%9E%E5%B8%82&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svdsdichei


——噬齊

2018.4.18

相关文章

  • 今天这张图值多少简书贝呢

    中国传统情人节

  •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不知何时,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变成了中国人地道的情人节;也不知何时,西方传统的情人节,也让东...

  • 七夕,中国的传统情人节

    很多人喜欢过国外的2.14情人节,其实7.7才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

  • 穿越千年上元灯会

    近些年呼声日渐声高,回归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有的说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是传统的情人节,有说农历三月三是传统的情人节,...

  • 【散文】元宵节(灯节),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灯节),中国的情人节 汉语飘香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七夕的夜晚

    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自从情人节在我们的土地上流行之后。七夕节,被称为中国传统情人节。自然赢得很多小情侣热烈追捧...

  • 科学角度看《七夕》一---银河浩渺

    序 言 随着传统文化的盛行,中国的情人节七夕几...

  •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情人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 这个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还有一个有趣的“古今身份”,元宵节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

  • 《第八号当铺》的爱情

    今年很特别,西方情人节在前,传统的中国情人节元宵在后。那就聊聊爱情的那点事。 每逢各种情人节,各种单身段子泛滥。当...

  • 2.14话情人节

    今天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而今的中国亦时兴起这个洋节。除了2.14,在中国还有个非常传统的七夕情人节。因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的三大传统情人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am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