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假

作者: 风月没边 | 来源:发表于2018-06-21 22:58 被阅读405次

    1

    小时候,我们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多了两个假期。一个是秋假,每年入秋种麦子时放;另一个就是麦假,每年芒种前后收麦子时放。

    图片自网络,侵删

    九十年代的农村,机械化远不如现在发达,农活儿大部分依靠人工。种收的大忙时节,庄稼人忙得脚打后脑勺,恨不得学会了“分身术”,把一个人当两个人使,这时的一个半大孩子抵得上半个劳动力!那时候农村的小学老师,多是民办,平时在学校教书,农活儿大部分托付给家人,但每当种麦收麦时,老师们也不得不回家抢种抢收了。鉴于此,农村孩子多了两个假期也称得上“理所当然”了。

    麦假大多两个星期,虽然不长,但足以让孩子们很早就充满期待!不仅可以暂时“逃脱”学校的束缚,而且考虑到孩子们要帮干农活儿,老师们也不会留太多的假期作业。比起寒暑假那厚厚的作业本来,麦假真是太“划算”了!虽然要出些“庄稼力”,但省去了每日的背诵默写,那心情比作临刑的犯人遇到大赦也不为过。

    2

    放假第一天,下麦地干活儿的日子就开始了。大部分孩子的工作当然是给父母打下手,做一些父母不得不做而自己又力所能及的事情:送饭、送水就是其中之一。

    麦子成熟的六月,天气说变就变。不赶在晴天的日子把庄稼收回家,万一遇到雷雨大风天,辛苦了一年的庄稼可能就会遭遇灭顶之灾,用“抢收”一词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那是在跟老天爷抢时间!

    家长们在地里争分夺秒,坐在家里安安稳稳地吃顿饭也成了一种奢望。这时候,奶奶做好饭,叫孩子们赶快吃过,将饭菜装进饭盒,放到竹篮中,嘱咐孩子们尽快送到地里。大部分孩子会牢牢记住这命令,丝毫不敢马虎地把饭送到目的地,但也有的贪玩,送饭途中路过小河边,经不住小伙伴几句诱惑,为了摸鱼而把父母晾在地里饿了一上午。

    也有大一些的孩子,和父母一样,挥起镰刀,弯着身子把一丛丛的麦子割倒。这是一个同时需要技术和力气的活儿,左手攥起一把麦秆,右手的镰刀要和地面保持平行,割的时候力气要把握得当,力气小了割不断,力气大了又非常容易划到自己的脚。身子弯上一会儿就会气喘吁吁,头顶上的大太阳却丝毫不体会庄稼人的艰辛,依旧火辣辣地照耀着,连最后的收获季节也要人们付出比平日更多的汗水!

    图片自网络,侵删

    孩子毕竟是孩子,远不如父母们有耐心。有时折断一根麦秆,捉弄地上的蚂蚱或毛毛虫,有时拨开麦丛,正在觅食的小蜥蜴忽然受到惊吓,“悉悉索索”地跑开,淘气的孩子一下来了兴致,也兴奋地追去。家长们往往只会轻柔地责备两句,也就随孩子们去了,这大忙的时节,他们能不捣乱也许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帮助了。

    3

    收割好的麦子往往要先脱粒、去糠、晒干,这一系列被称为“打麦”的工作,全部要在打麦场里完成。打麦场选在一块比较平坦的麦地一端,将麦秆连根除掉,再用石磙轧平,我们称之为“轧场”。麦子连带着麦秆一起,在打麦场上铺上几层,拖拉机拖着石磙在打麦场里一圈圈地转,把麦粒从麦穗上分离。这时候,孩子们都会迫不及待地爬上父亲驾驶的拖拉机,不厌其烦地转上一个下午,如检阅军队一般威风。

    图片自网络,侵删

    麦粒从麦穗上脱落后,还要扬麦,利用风的力量把麦糠、尘土与麦粒分离,而这个过程往往要持续上几天的时间。于是孩子们又多了一项乐趣——晚上和父亲留宿打麦场,以照看一年的口粮。邻里乡亲的打麦场往往离得很近,盛夏的夜晚,家长们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聊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偶尔会坐下来听一听新鲜事儿,但更多时候,是三五成群地围着白天堆成小山一样的麦秆垛嬉闹。白天不知躲到哪里去的蝈蝈儿,这时候也扯开嗓子,和孩子们比着笑声。

    图片自网络,侵删

    初夏的夜晚,露气开始加重。为避免露气打湿,打麦场里各家都制作了简易的凉棚——搬来一张床,用柔韧的竹竿折成半圆形倒扣在床上,再搭上凉席,一个简易的凉棚就做成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终于可以躺下来,消解一天的疲惫,嬉笑打闹累了的孩子们也都进入梦乡。凉棚外,积累了一整个白天的暑气,开始慢慢消散。不久,蝈蝈儿们也安静了下来。

    夜深了。

    4

    夏季的天亮得很早,当早晨第一缕阳光照耀在田野时,尚未从疲惫中缓过劲儿来的人们,又要开始一天的工作。白天的太阳太过火辣,人们宁愿早起趁凉快多干一些。

    孩子们也醒得很早,央求着父母给自己寻一个熟好的早春瓜解解馋。从满是露珠的西瓜藤中穿过,露珠滑落到脚上,凉凉的。终于挑到一个成熟的西瓜,摘下来,刀刚碰到瓜皮,西瓜“叭”的应声裂开。掰开后,鲜红的瓜瓤在晨曦中泛着诱人的光。一口咬下去,清凉的汁水充满了整个口腔,真甜那!“早晨的瓜最甜”,这句话成为许多孩子童年接受的生活常识之一。

    图片自网络,侵删

    家长们在打麦场里忙活的同时,会让孩子们完成一些麦地里的收尾工作——捡麦穗,散落在麦地里的麦穗万不能浪费,而这项工作的“奖励”就是,可以用捡来的麦穗换杏吃。食物激发了孩子们的斗志,于是田野中便多了一个个低头仔细找寻的身影。一天捡下来,有的孩子竟能捡到一大捆,打出的麦粒也有个四五斤。终于,孩子们盼望的遛村串乡的换杏人来了,拿出自己捡到的小麦换上两斤杏,金黄的杏子散发着让人口水直流的芳香,孩子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果然劳动换来的果实是最香甜的!

    图片自网络,侵删

    当然,捡麦子除了能换来杏儿外,有时候也会另有收获:一些长在树下尚未成熟,还泛着青的小麦,孩子们捡来便如获至宝。青小麦带回家,扎成一小捆,央求父母在做饭的灶膛里烤上几下,再拿到簸箕中轻轻把小麦粒揉搓下来。半青的麦粒经过了灶火的洗礼,散发出别样的、诱人的味道!孩子们争抢着把热乎乎的麦粒装满口袋,留着慢慢吃。食物相对匮乏的农村,这成为孩子们慰藉嘴巴的最好的零食。

    5

    辛苦而漫长的打麦工作终于要结束了,一堆堆干干净净的麦粒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孩子们帮父母把小麦装满一个个袋子,在夜色中运回家。奶奶早把饭菜做好,站在门外等候运粮的家人。异常劳累的抢收终于完成了,全家人一年的口粮也有了着落。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全家人欢快地围坐在一起,这个时候父亲往往要喝上几杯,来庆祝一场“战役”的结束。为了慰劳大家,桌子上除了蔬菜,奶奶还特意煮了咸鸭蛋,煎了腊肉。咸鸭蛋切开摆在盘子中,金黄色的蛋黄泛着亮晶晶的油;煎过的腊肉变得半透明,油汪汪像是浸过了蜂蜜一样。真能把人的口水馋下来!

    图片自网络,侵删

    麦收的结束意味着麦假的结束,经过十几天农活的锻炼,孩子们的皮肤变得黝黑,但也变得懂事许多,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孩子们又端坐在教室里,告别了空中飞来飞去的布谷鸟,告别了麦田中游窜的蜥蜴,也告别了打麦场中的欢声笑语。

    但是他们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时间过得很快,再有一个月,就要放暑假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素年清时:写得不错哦,加油
        风月没边:@素年清时 谢谢,您多指教!
      • 拥抱阳光的石榴姐:观察入微,从多个角度 ,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出,农忙时节的热闹场面。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符合时代特色。好文,支持👍👍👍😀😀😀
        拥抱阳光的石榴姐:@拥抱阳光的石榴姐 不客气😄
        风月没边:@拥抱阳光的石榴姐 感谢石榴姐捧场,向您学习!
      • 彩缤:早呀!😄
        彩缤:@风月没边 😄
        风月没边:@彩缤 早,彩缤姐
      • f20cbc2de98d:哇!文笔挺好的,麦假,第一次听说,写的真好
        风月没边:@咖啡秀丽 麦假是华北地区农村孩子的专属福利😄
      • 海澜清激:哇,好厉害,很用心
        风月没边:@海澜清激 感谢支持,向您学习!
      • 487dd1d23849:文笔朴实,感情细腻!场景描写非常棒!加油!晚安!好梦!
        彩缤:@风月没边 😄
        风月没边:@春暖花开_2d80 简书第一篇,写得不好,谢谢支持和鼓励,继续努力,您也晚安。

      本文标题:麦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ch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