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完人之问——读《五百年来王阳明》

完人之问——读《五百年来王阳明》

作者: 逸蓝之兰 | 来源:发表于2020-08-28 18:34 被阅读0次

读本书之前,只隐约记得儒家的两个半“完人”之说,但是阳明先生占有一席的原因却从未想过。这本《五百年来王阳明》以“完人之问”和“心学之问”开篇,也解了我的“完人”之惑。

作者郦波,家喻户晓于中国诗词大会,选择读此书,亦是一种明星效应。不过,郦波老师在趣味性地讲传奇故事和严肃枯燥的哲学探讨之间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用他坚实的心学研究基础和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创建心学的磨难历程,以及心学要义。郦波老师的文字虽然易读,但是心学之理仍然难懂。读完此书,仅有粗浅体会和摘记以记之。

(网络图片)

一. 说天赋

若干年前看《明朝那些事儿》时,只觉得王守仁仅是明史众多人物中比较普通的一个,绝对谈不上伟大。但是本书让我了解了这个人物的伟大及其天纵之才,不得不说,他传奇的一生及其成就,直接源于他的较高天赋。

书中列举了很多他生来与众不同之处,比如出生时的祥瑞,比如六岁才能言能言即能熟背《大学》,此后过目成诵、精力超群,涉猎甚广。他11岁时的一首现场创作流传至今: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从这首堪比七步诗的作品来看,其思维之广阔、辩证,以及提出的相对论雏形,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只能叹其是天才。

再比如,仍是11岁的孩童,就思考人生第一等事是什么,并立下“读书、做圣贤、做圣人”的人生志向。

之后,他精于武、释、道、儒,并一一向之求圣人之道,然后知晓圣人之道不在于此,才会有后面的龙场悟道、天泉悟道……学什么精什么,做什么成什么,有方法、有实践,不能不说王阳明是个天赋非常高的人。

天赋于常人,或许不是必需,通过努力刻苦、勤学苦练,可以弥补禀赋不足;天赋于圣人,一定是标配,成为与孔子相提并论的儒家圣人,一定不是刻苦就能承载。

二. 谈坚持

自从11岁立下圣人志,王阳明便一直上下求索,一直按照北宋张载所说,做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

他先是好武好兵,希望用武艺和疆场作战,以求“为万事开太平”;然后悟佛悟释悟程朱理学,寻找圣人之道,当他发现这些都非其圣人之道,当他受宦官刘瑾迫害被贬渺无人烟的贵州龙场驿,他也没有放弃,最后终于在龙场悟道,创立心学。虽在官场屡次受挫受害,但是每次朝廷有任命,他又都欣然领命,由于心学强大的实践性和执行力,阳明先生无论做小小父母官还是大权在握的一方巡抚,无论是断案处理地方事务,纠正庐陵民风,还是江西剿匪、广西不战而屈人之兵、平宁王乱,都能所向披靡、无往不利,因为“为生民立命”也是他的追求。

(网络图片)

观王阳明一生,他屡遭宦官迫害、文臣排挤、皇帝疏离,身体一直不好,但是他的内心却一直强大、坚定,他“为圣人”的远大志向没有变过。

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坚定,纵然人生苦厄,圣人之道惟艰,阳明先生仍能屡次悟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也达到了他临终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境界。王阳明的一生,实际上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为圣人”。

天赋,未必人人有之;坚持,却可人人追求。坚持,成全了天资不高的曾国藩成为儒家的那“半个完人”,让普通人可以变得不平凡。坚持,才能让人咬紧牙关、耐住寂寞、拒绝诱惑,才能够将路走下去,最终实现梦想,心向光明。

三. 摘理论

心学,是哲学,也是心理学,理论之玄奥,文字之晦涩,一时不懂,似懂非懂,甚或完全不懂,都属正常。就如上学时的西方哲学课一样,听着老师讲的天花乱坠,感觉全都听懂了,可是一下课,似乎所有的东西又都没了。哲学,需要超乎寻常的逻辑性和思考力,非常人能及。

本书对阳明心学的解释却很是简单明了,可以归结为几个关键词“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可是要想全然明白整套理论,则非一时之功。在此,只能摘抄、整理,也还担心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能否用词达意,就姑且记录吧。

心即理,就是通过排除杂念,达到心外无物,呈现本心。知行合一,是知和行的统一,是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是永远成长、永远求索的过程,是塑造人生智慧的方式。致良知,不等同于良心,是经过人生困厄后得到的认知和追求,让人们摆脱外在桎梏,听从自己内心光明的声音。

很多人认为心学注重内修,类似禅修。但是心学在立大志和追求内心光明的同时,又鼓励在实践中锻炼,在工作中修行,因此,心学实际显著地不同于出世的佛学,它关注人心,关注实践,注重解决问题。

为了让大家体会心学,阳明先生还有一段有名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郦波老师对此的解释也颇为精彩。他认为第一句是世界观,就是不能简单以自己的标准去看待万事万物,要去除固有偏见,心外可以无物,可以包容一切。第二句是人生观。讲良知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良心和道德自律,而是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这种自觉一旦发现,内心的光明就会引导你走上一条圣人之路。第三句是价值观。是经过一种价值判断后的人生智慧,一种社会实践智慧,因为阳明心学很推崇行动力和执行力。第四句是方法论。是行动层面、实践层面的知行合一,事上练。

理论摘抄只是第一步,是今后慢慢体会的基础。期待他日能有更深领悟,能检验今日所摘正确与否。

四. 论影响

王阳明的过人之处很多,最伟大的则是他的心学和传道授业。在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正统的理学社会,王阳明提倡对人心、对人性的肯定、爱护与弘扬,像一场温暖而强大的思想之光,照亮了晚明之后的中国,照耀了整个东亚。

后来的张居正、何心隐、徐文长、戏剧大师汤显祖、三袁之一的袁宏道、大思想家李贽、大科学家徐光启,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近代的曾国藩、左宗棠,民国孙中山、宋教仁、章太炎,都是王阳明的忠实信徒。

日本、韩国也推崇心学。章太炎先生说,“日本维新,王学为其先导。”日本明治维新得益于阳明心学,是史学界的共识。

阳明心学的思想也深受老百姓喜爱,被称为生活日用之学。明代大史学家王世贞在万历年间就说:“今天下之好守仁者,十之七八。”可见当时人们对王阳明及其心学的认可,以及心学繁荣的盛况。

开卷有益,掩卷沉首。此书为我们打开了心学大门,回答了完人之问。良好开端,以待后思。

相关文章

  • 完人之问——读《五百年来王阳明》

    读本书之前,只隐约记得儒家的两个半“完人”之说,但是阳明先生占有一席的原因却从未想过。这本《五百年来王阳明》以“完...

  • 王阳明:在一片黑暗之中,我依然选择光明。

    近代有句流传甚广的话:“五百年来两大完人,前有王阳明,后有曾国藩。”但普遍认为,曾国藩逊于王阳明。 另有说法认为,...

  • 浅谈王阳明心学之于现代

    近代有句流传甚广的话:“五百年来两大完人,前有王阳明,后有曾国藩。”平心而论,曾国藩还是逊于王阳明的。另有说法认为...

  • 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

    世人皆谓:“五百年来两大完人!前有王阳明,后有曾国藩。” 平心而论,从中国人推崇的完人标准来看,曾国藩还是要稍逊于...

  • 《传习录》学习第一天

    《传习录》学习第一天 五百年来,中华民族出现两大完人,前有王阳明,后有曾国藩。世间有“当官应学曾...

  • 曾国藩日课十二条,第一条主静

    最近在听郦波老师解读的曾国藩日课十二条,就如郦波老师说的,五百年来两大完人,前有王阳明,后有曾国藩。 我个人感觉王...

  • 读《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

    王守仁(1472-1529),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儒家“心学”集大成者,是中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

  • 读《五百年来王阳明》(四)

    读完书时又回头看了一眼封面,发现真的如封面文字所说的:这是一本让人忍不住流泪的书,是学习心学的入门书。这几天反...

  • 读《五百年来王阳明》(二)

    ——“黔中之有书院,自龙冈始;龙冈之有书院,自阳明先生始”(《贵阳阳明祠阳明洞碑刻拓片集》) 先了建龙岗书院,又王...

  • 读《五百年来王阳明》(三)

    ——阳明心学所说的这个良知,典出孟子。孟子说:“不学而能为之良能,不虑而知为之良知。” 就是说,知天理、知人间大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完人之问——读《五百年来王阳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go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