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全国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讨会上》,聆听了一位名师执教的阅读课——《豹》的两种译本的比较阅读。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豹》的阅读,探讨主要问题如下:1、“豹”指的是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2、从两篇不同译文中,你读出来怎样的“豹”? 3、从哪个词语上感受到诗的张力?诗的张力如何感染了你?
豹
——在巴黎动物园
[奥地利]里尔克 冯至 译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杆,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豹
——在巴黎动物园
[奥地利]里尔克 北岛译
他因望穿栅栏
而变得视而不见。
似有千条栅栏在前
世界不复存在。
他在健步溜达
兜着最小的圈子。
如中心那力的舞蹈,
伟大的意志昏厥。
眼睑偶尔悄然张开——
一个影像进入
贯穿四肢的张力——
到内心,停住。
课堂上高中一年级的孩子中,有一名课前预习做得非常充分的学生阐述如下观点:课前我做过探究,我发现冯至是学院派,冯至的翻译更具有“优势”,他的翻译更注重了诗行的排列,注重押韵,这从“疲倦”“柔软的步容”等,还有诗的韵脚等地方看出来。因为原诗是奥地利文或德文,肯定不是英文。冯是语言学者,早年欧洲留学。 而北岛只是个后生,他不可能懂原文语言(最多懂英文),冯更博学,广学,博知,翻译上高度的掌控更加“理性,客观”。他一生几乎没有受到多大委曲,很顺畅。他比后生北岛沉稳老练。冯的翻译注重的是“抱负与自由”。 而北岛截然不同,他是流亡诗人,他是自学成才,他翻译的都是短句子,“望穿栅栏,视而不见,世界不复存在”,他认为自己曾经一度誓被抛弃的一代。朦胧诗中,表达自己的思考,所以,不难看出,北岛的翻译更加注重表达“解放,认可,与自由”。虽然被遵照原文的理性的词语隔开,但翻译的的用力方向非常明显......“健步溜达,最小的圈子,伟大的意志,贯穿四肢的张力,到内心停住”,更加寄托高傲和不忿,对压迫表达了非常鲜明的鄙视。但两个人都是注重了豹不泯的神性,同样令人敬畏。”
这位学生的发言,赢得了听课老师的掌声,欣赏学生的精彩心得的同时,我更想理清的是:初中语文教学比较阅读的内核究竟是什么? 然而接下来名师的课堂教学思路,是给学生充分表达的言说的空间,自然,有的学生从诗行排列,到句子的长短、诗人的特质,以及我读出一个怎样的“豹”,可谓精彩纷呈。
课听到这里,我佩服教师的精彩设计,以及课堂上的调动,有这样的一个思考跳入我的脑海:比较阅读的内核是什么,一节语文阅读课,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 我能不能这样梳理一下,比较阅读应是异中求同,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示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共同特征的方法。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求同思维,目的在于找到阅读材料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性,从而认识规律,掌握“定法”。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比较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探寻其共同点,领悟其规律性,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那么这个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做到了。在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同中求异就是通过分析、解剖、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个性特征的方法。它培养的是求异思维,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寻求差异,认识文章或人物的个性,以便掌握“变法”。通过求异比较可以探求事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使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个性。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汲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有位同学说“诗的中心含义在第二段第3、4两行,勾勒出豹的命运:但是被压抑,陷于‘昏眩’——通过铁栏后的关押,通过监禁,通过剥夺自由,豹在这里变得清晰可见;‘四肢的‘静寂’,最终困住的是豹的“心”。而北岛的译作中的不甘被困就的挣扎,体现了他的特点。

在学生的一一发言中,引发我的思考是:比较阅读是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提高鉴赏力是关节。 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深刻地理解读物,增益探索兴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取启发和教益的一种阅读方法。也非常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