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康熙年间的乡村教师———蒲松龄

康熙年间的乡村教师———蒲松龄

作者: 樱花秋水 | 来源:发表于2018-11-01 21:42 被阅读0次

                            ———泰安高新区一中党总支副书记:杜家兴

康熙年间的乡村教师———蒲松龄 康熙年间的乡村教师———蒲松龄

    几年前,有一家电视台特意播出了据说是蒲松龄曾经经常吃的“蒲家菜”,色泽鲜艳,四菜一汤,味道鲜美,主要选用鸡脯肉、海米、玉兰片、为原料,做成的菜汤不仅清淡,而且味道鲜美。如果单单说是“蒲家菜”倒没什么,但是如果跟蒲松龄挂上钩,那简直是大错特错了!

    众所周知,蒲松龄的生活十分艰苦,在他随手记载的衣食住行中从来没有经常吃鸡脯肉、海米一说。他曾写过一本《日用俗字》,里面很少记述有山珍海味,大都是农村老百姓的粗茶淡饭,比如“春半灰苔生旧圃,夏初扁豆上高棚“、”金酒刀蚕皆种豆,东西南北有瓜名“在这本书里面,他几乎把田野中的野菜都写进去了,比如婆婆丁、曲曲菜、榆钱、柳絮,甚至杨树叶都有,而且还详细地写出了它们的做法,却根本找不到关于海参鲍鱼的记载。由此看来,他的生活真的并不富裕。

康熙年间的乡村教师———蒲松龄

    据说,有一年灾荒,蒲松龄家断了炊,几个孩子饿得头晕眼花,他无奈之下讲缸底仅有的一把麦子下到锅里,熬了一锅粥聊以充饥。在他的一片《日中饭》中记下了这样有趣的场景:”大男挥勺呜鼎铛,狼藉流饮声怅怅。中男尚无力,携盘觅箸相叫争。小男始学步,翻盘倒盏如饿鹰。“意思就是说大儿子强盛,先盛了一碗呼呼噜噜地吃了起来,二儿子还没有能力争抢,只会拿着碗筷嚎叫,三儿子刚学会走路,为了抢粥,把碗盆都踢倒了。其实里面还少了一个场景,就是他的女儿因为地位低下不敢争食,只能可怜巴巴地站在一旁观看。这就是蒲松龄青年时代的真实生活。

  在《金菊对芙蓉》中,蒲松龄又写下了他的中年生活:”到手金钱,如火燎毛。烘然以粹完之。“到了年底,连神仙都供不起,只有瓦炉里袅袅青烟和三杯烈酒应付了事。为此他还风趣地说:”灶王爷不会因为我没有给他好吃的而到天上说我的坏话吧。“

    到了晚年的时候,蒲松龄又写了《青鱼行》,说自己看到青鱼,吃不起,眼馋,”二月初来价腾贵,妄意馋嚼非所暨“。其实,青鱼价格低廉但他仍然吃不起。甚至到古稀的时候,他连肉都吃不起,因此写道:”荒后肉食贵,安分忘馋嚼。

  说到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说有一次蒲松龄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可整个家底只有六文钱,其妻愁得没办法,蒲松龄却胸有成竹,交代妻子说,用两文钱买一把韭菜,两文钱买一团豆腐渣,两文钱买一个冬瓜,又在门前的柳树上掐一把柳叶,从鸡窝里掏两只鸡蛋,于是做了四道菜,分别是:清炒韭菜,上铺蛋黄,为两只黄鹂鸣翠柳;焯好的柳叶撒上点盐,围一圈蛋白,为一行白鹭上青天;清炒豆腐渣,为窗含西岭千秋雪;最后是用冬瓜雕刻的船漂浮在清汤之上,为门泊东吴万里船。

  看了这则故事,我们又不禁为蒲老先生的苦中作乐而深深地佩服!

康熙年间的乡村教师———蒲松龄 康熙年间的乡村教师———蒲松龄

    大作家蒲松龄其实后半生很穷,他第一次拥有房子是分家得来的。

  蒲松龄排行老三,兄弟四人成家之后,因几个嫂子酷似母夜叉,经常吵架闹矛盾。吵闹的结果就是分家。那么这次分家,蒲松龄到底分到什么呢?“兄弟皆得夏屋,爨舍闲房皆具”,而蒲松龄得到的则是“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由此可见蒲松龄的性情以及其分家后的生活处境。

康熙年间的乡村教师———蒲松龄 康熙年间的乡村教师———蒲松龄 康熙年间的乡村教师———蒲松龄

  蒲松龄19岁参加童试,县里、府里、省里皆考第一,21岁时蒲松龄第一次参加乡试未中。蒲松龄曾做诗一首“重门洞豁见中藏,意气轩轩更发扬。他日勋名上麟阁,风规雅似郭汾阳。”,蒲松龄把自己比做郭子仪,可见其雄心大志。然而命运偏偏与其作对,蒲松龄从21岁起参加乡试,到71岁时才得到个岁贡生的功名。要不是蒲松龄善于养生,恐怕连个岁贡生也捞不到。岁贡生是什么功名?贡生相当于副举人,就是乡试没中,而岁贡生则是因为廪生的资历比较老,做廪生的时间长了,排队挨号侥幸成了副举人。蒲松龄做了这么多年的廪生,按照清朝时期的规定,只是每月能得到六斗米的补助。康熙时期一石大米大概一百八十斤,六斗米还不到一石,换算下来,就是每个月能得到一百多斤大米,这还是按米价比较便宜的时候算的。

    那么蒲松龄怎么养家呢?蒲松龄一生有四子一女,可谓负担很重。因为自身的博学多才,虽然科举考试一直不顺,但蒲松龄也结交了许多社会名流。蒲松龄曾靠给同县的孙蕙等老乡做幕僚维持生计,此外最重要的是给同为一县老乡的名门望族毕际有一家做私塾,兼做其他迎送写文字等事物。

    康熙时期买一间瓦房子大概需要11两银子就够了,当时县令一年的工资是六十两左右,11两相当于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这个房价应该算是很低了。但蒲松龄依然买不起房,于是只能自己建。在毕家做私塾给了蒲松龄很大的生活改善。蒲松龄四十九岁那年的端午,也就是在毕家工作了十一年后,给自己建了一栋窄小的房子,说是房子,其实是茅草屋。“聚垤蚁为风雨计,衔泥燕作子孙谋。茅茨占有盈寻地,搜括艰于百尺楼。”“日出当门松似壁,庭开方丈屋如拳。”从这些诗句中都可见证其屋小如拳,相当于现在的隔板房了。房子虽小,但蒲松龄心底喜欢,并赋诗庆祝,称其为绿屏斋。五十七岁这年,蒲松龄又盖个类似大小的小屋,并称其为面壁居,大有勉励自己在科举考试成功之意。

康熙年间的乡村教师———蒲松龄 康熙年间的乡村教师———蒲松龄 康熙年间的乡村教师———蒲松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康熙年间的乡村教师———蒲松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lf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