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三十米大街路口有一个宾馆,宾馆旁边二十多米有一个路口,从路口进去一两百米就是巫屋村。
巫屋村有两排老房屋,有四五百米长,都是对外出租的。本地居民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福利,早就自建楼房或者买了商品房了。老房屋周围都是新建的房屋,巫屋村就是属于那种典型的城中村。
我是九三年左右到龙岗的,那时刚从福建过广东来,最后给了五六百介绍费进了附近一个工业区的表链厂。巫屋村附近的工厂比较多,老房子也不愁租不出去。进厂后我也在巫屋村租了房,巫屋村的房是连接起来的,左右各一排。中间的通道比较窄,只有两三米。
巫屋村老房结构都差不多,门都是那种老式的厚厚的木门,门左右各有一个铜色的圆环。进房间就是一个简易的冲凉房,不到两平米,个子大的在里面有点转不开身。冲凉房旁边就是灶屋,那时基本都是用煤油炉子做饭炒菜,煤油炉子圆圆的直径有二十公分左右,上面刷着绿色的油漆。巫屋村里有小店,打煤油也很方便。很少用煤气的,更不要说用电了。
灶屋里面是一个单独房间,房间一般都比较暗,只有一个小小的窗口可以通风,一到夏天就很难受了,小小的风扇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里面房间分了两层,在灶屋有一个很结实的木梯可以到楼上,楼上可能只有两米多高。由于房屋的结构决定了,一般都是两家合租。
老屋里面都没有通水管,在进村口旁边有一口井,这口井主要是供洗衣服冲凉用的。做饭用的水要在小店买,小店老板是原居民,井围在了院子里,两毛钱一大桶。
巫屋村租房的老乡比较多,那时堂哥、堂嫂也在巫屋村租房,同我租的房就隔了十多米远。记得那时老婆的一个表哥推着自行车从巫屋村经过,虽然我们从没见过面,但长得同老婆的大姨父一模一样,我一下就叫出了他的名字,搞得他当时有点懵,我同他讲明白了才反应过来。当时我就叫他到我租房吃饭,马上就到附近市场买了几个菜,用煤油炉子一个钟左右就搞了两三个菜,吃着聊着不一会儿就熟路了。那时的亲情真的很浓重。
堂哥上班之余有时也帮外面卖一下长途车票,赚了钱周末搞了几个好菜也常常叫我过去吃。
老婆的弟弟十五岁就去了新疆,结婚时我们都没见过面,九五年才从新疆回来,那时我小孩有一岁多了。老婆的弟弟来巫屋村找我,那时老婆还在家带小孩,我出去几次都没找着,最后还是老婆的表妹过来才把他带了过来。后来老婆在龙东那边进了一家鞋厂。
巫屋村旁边有一个大的污水池,记得当年堂姐身孕的时候,遇到邪事,傍晚散步回来看到污水池旁有老太婆向她招手,最后回来喝了白糖开水才慢慢缓过神来。可回老家后,同公婆为了一点小事发生争执,最后还是喝农药去世了。
二十多年过去了,后来一直没到巫屋村去过。当年的工厂早就搬离到其它地方去了,如今都是繁华的街道,早已不见当年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