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圣贤书友会
《道德经》|与光同尘

《道德经》|与光同尘

作者: 再见皮卡丘 | 来源:发表于2021-07-02 14:52 被阅读0次

道德仁义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________《道德经》

读书的快感,在于从大荒唐中陷入沉思,发现大智慧。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此乃儒家“五常”,被世人推崇至今,为我中华之美德。

但古圣人确认为,“德”、“仁”、“义” “礼”......这些东西,是因为缺失了道才做得填补,过于推崇无异于本末倒置。

道之华、愚之始;夫礼者、乱之首。

真正为道之人,不会把“五常”放在嘴边,因为向道,所以纯善,无意识的行为便高于“五常”,且无需自知,自知便自扰。

当今社会,推崇美德、信仰法律是必要的,因为这是社会之基础;可是单纯依靠美德、法律规范群众行事,这只是最低级的阶段;道者的国度,大概将回归朴素,人人不行礼、人人不懂法、人人不知德,但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于万千规律之间。

正所谓:“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有道者不急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_______《道德经》

此篇始终在表达的是古圣人对“急于求成”之“急”的批判。

急于求成,被这个时代的“高效”、“飞速”、“超前”等名词粉饰,被人们用“固然要追求高效,但..”、“保持飞速发展可以,但..”、“可以超前行动,但..”等前置将“急于求成”这一焦躁问题大事化小、然后化了。

这是无意义的,对社会发展也不会起到好的作用。

急于求成就是一个贬义词,他就是人心虚浮、情绪焦躁、目的性强的表现。

“企”、“跨”这些动作本身没有问题;“立”、“行”、“明”、“彰”、“功”、“长”这些目标也并无过错;关键就是人的这些行为与目标之间是否连贯。

“立”需要脚踏实地而非“企”,“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而非“跨”,“企”和“跨”无非是想妄图无限缩短这个过程。

但过程往往是道纪的体现,“企”和“跨”违背了“立”和“行”的自然规律,不合乎道,淡然很难到的目标。亦如“豆腐渣”工程的诞生史:一味地要进度、要效益、要排名、要舆论,结果一日倒塌,万人谴责、名誉扫地、贻笑大方。本来是很好的动作,因心急误用却令人受伤害;本来是耀眼的功绩,因自吹自夸令人感到厌恶。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当代人的通病,古圣人批判他们是剩饭和赘肉,是多余且无用的东西,不但给自己增加负担,还令人讨厌。

我们日常做事议定要深谙提高工作效率固然是好事,但很多人却为此忘记了最应坚守的根本规则,急于求成几乎不可能成功。

要坚守为人处事之道,敬畏个感激这个世界。

身修之道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________《道德经》

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修身之道是一切的根本,若以身轻且躁,纵情肆欲,便失去了根本。

轻之于身为轻浮,躁之于身为躁动,这均是人格缺陷所映射出来的不良行为举止,这种举止是问道路上的大敌。

如何以静制动,以轻为重,心灵保持清静,行动四两拨千斤?这需要无私无欲。平时行得端、坐得直,自然能够泰然处事。物质世界虽有不尽的荣华、珍馐,更给人以最直接的主观反馈,但不能陷入沉迷。好似孔雀东南飞,终究还是要回最初的巢穴。

在当今现代化社会,物质生活极其丰富,我们应如何自处?

既来之,则安之。

人的行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社会,享受本是人之应得。如果过分强调与古人的生活状态“合一”,极度节俭,生活未免脱离实际,存在但逼迫自己视而不见,这本不符合规律;但如果只追求享受而不求源、不感恩、不劳动,更不合乎道,势必埋下祸根。

接受、融入客观世界;学习、锻炼价值体系;甄别、摒弃物质糟粕;丰富、升华精神世界;这本身是一个过程,不能因看见了终点就质疑起点的存在。大多时候,起点便是终点。

“人”,便在这种周而复始中升华。

言希以贵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_______《道德经》

最喜欢“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句话,喜欢的原因也在此段:“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每每读到这句话,仿佛心里一些执着、一些不甘,就都放下了。

是啊,天地如此巨力都要随道的规律而动,何况渺小的我们呢。无论是委屈也好、冤枉也罢,跳脱这件事之外宏观得往前追溯,是有因果的。自种其因,必定自食其果。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因为有了智慧,慢慢便离道纪越来越远。犹如一颗参天大树,随着枝杈越来越繁密茂盛,它离主根也越来越远,得到的养料也越来越少,自然也不可能长得粗壮。我们要做的是不是把适时地把一些不必要的枝杈切断,保证主干的健康生长,让主干越长越粗壮、越长越高大。当然,一切要依循“道根”的力量。

言希以贵,不惹是非。谨记!言希以贵

     

静 命 常 明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________《道德经》

这是我目前学读《道德经》最为顺畅的一段,其过程仿若毛孔通开,徐徐领悟此中义。

“静而动”、“动而生”、“生而死”、“死而静”,世间万物都是如此反复循环。“静”、“常”、“明”、“容”、“公”、“天”、“道”是我们认知世间规律的同时,自身提升的各个阶段。寻“道”之路,是由浅入深的升华,向“没身不殆”。

保持心灵空虚身体清明,并融二为一,达到了物我两忘的状态,太不容易了。所以有了前章“古之善为士者不可识”的“委身”之义,这里的委身并不是委曲求全、委屈求生、委屈求利或是委屈求义。

“委身”之义是在于不被外界事物所打扰,全心全意地求真悟道;“委身”之义是在于退出繁华一尺,以求接近清明一寸。

独异于人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________《道德经》

众人皆醉我独醒,众生皆浊我独清。

这是很多青年甚至中老年人脑海中自己完美的样子。童年时期,不会去想;青年时期,只会去想;中年时期,不敢去想;老年时期,不愿去想。

这一生过去,众人皆醉我装醉,众人皆浊我亦浊。取此不够,顾彼不着,一生都在“两难”。

甘守无为,就从做个“愚人”开始吧。

和光同尘

道冲,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钝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_______《道德经》

一直很喜欢“和光同尘”这四个字。

初时,感觉很有禅意,单单在心中默念便能达到精神上的心平气和。

如今,拜读前后文,好似看见了古圣人的处事逻辑,那份与人豁达之心、与道敬处之意,是我今生不可及的。

一杯浊茶,随窗外清风细雨,呓古圣人紫气东来,浩荡三千里。

相关文章

  • 《道德经》|与光同尘

    道德仁义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

  • 百字瞻瞻20——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道德经 . 第五十六...

  • 叁拾

    与光同尘

  • 做人就要和光同尘

    《道德经》说:“和其光,同其尘” 我自己是这么理解这句话的:做人要低调,大隐隐于市,将自己融入在光与尘的环境中,和...

  • 与光同尘

    悄悄来的是岁月 悄悄去的是时间 岁月中门前老树 慢慢老去 时间里树下的玫瑰花 不知 何时已凋谢

  • 与光同尘

    与光同尘 也许你对爱的回应是沉默 也许你对爱的表达是纵容 也许你对爱是不计后果而飞蛾扑火 或许他对爱的响应是诉说 ...

  • 与光同尘

    1. 已是惊蛰了,终于阔别寒山瘦水,可以有一段时日不用再与寒冷有什么瓜葛了,真好。浮生,在季节里兜兜转转,转眼,又...

  • 与光同尘

    今天的天空很美,半明半暗的云彩遮着太阳 ,云薄的地方透着橘黄,云厚的地方洒下一片星星点点的白光,我看着天,这三秒钟...

  • 与光同尘

    他悄悄走在路上,刺骨的风让他一阵发悚。他就住在一颗荒芜色的,由暗色星云笼罩的星球上。 他想在这个星球上,种上属于楚...

  • 与光同尘

    【文】风无情五七 周末明亮的日光穿窗而过,而我盘腿坐在钢琴凳上,看着简书里的悲欢离合。 雨的印记已经熟记在心了,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与光同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ne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