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很喜欢的胡因梦老师的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对于自我探索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这本书。本文采用书籍摘选和解读的方式进行,一半为书中文字的直接摘选,另一半【】内的内容为对书籍的解读和延伸,推荐阅读原书,在阅读中思考和成长,欢迎一起交流讨论。
走近胡因梦,与她一起用灵魂去看,用灵魂去听
对于这本书的介绍,在封底的这段话有着很好的诠释:
她和多数人一样,带着父母无意识留给我们的童年创痛,却能够从创痛中觉醒,实现自我成长。
她有着丰富的情感经历,敢于投入两性关系的试炼,却能够跳脱依赖、占有、自怜等心理造作,认识到爱的真谛。
她曾经是众人瞩目的影星,却毅然退出影坛,踏上寻道之旅,在五十三参的慢慢求索中,逐渐走出灵魂的暗夜,接近生命的实相。
她冥冥中一直有任重道远的使命感,却能从自我转化做起,并最终立下推动心灵解放的誓愿。
她的探索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恩宠,但若没有直探内心的勇气,便不能体会生命的不可思议。
书籍摘选
1.我的神经系统需要一个可以放松、可以邋遢的外在之家,但我更需要一个不必向世人交代或寻求赞许的内心之家。
2.一个人,尤其是女人,若想在众说纷纭的影响下穿透虚荣、投射、幻想与憧憬,充分的活出自我,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这里面需要太多的诚实和勇敢的叛逆。二十岁的我显然缺乏先见之明,但总是在事情进行的途中逐渐明白了自己的真相。
3.我认为大部分人都是自有结论的,多解释也是徒然。
4.我发现自己对许多容易上瘾的事情可以很轻易的放下,但唯独亲密关系是我一再想重复的业习。在往后的漫长岁月里,这门功课一直都是我无法快速学会的关键。
5.整个晚上我都很自在,这说明李敖和我并不是一见钟情,否则我不可能轻松的起来,男女之间的化学反应还是颇让人紧张的。
6.我一向有搜奇倾向,越是矛盾、复杂,越是像谜团一般的人,我的兴趣越大。
【这本书是胡因梦老师的自传,她从自己小时候写起,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包括自己的感情经历以及当时自己的感觉,如此诚实又精辟的自我剖析很少在自传中看到,这是一本很有诚意的书,说是自传,我看更像是一本自我觉察与成长的真实记录。】
书籍摘选
1.人的许多暴力行为都是从恐惧、自卑和无力感所发出的“渴爱”呐喊。
2.《灵魂永生》这本“奇书”的出现,帮助我从截然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的遭遇,促使我走上了向内探索的自我认识之旅。
3.《灵魂永生》这本书,他借助美国女诗人珍.罗伯兹作为通往三次元时空的频道,传达了长达七年有关物质的性质、时间、实相、神的观念,可能的宇宙、健康与转世等等形而上的问题,我对于知识的态度一向开放,既不立刻排斥,也不立即肯定,我喜欢边读边检验,就像我对人生的态度一样——热情的投入与冷静的觉知双管齐下。
4.赛斯的话语使我从怨恨和向外抨击的“反应”,突然扭转成向内自省的“行动”,那样的扭转,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独立、自主与责无旁贷。赛斯是这样说的:“请把目前的你自己当成戏里的一个演员,你和其他参与者共同创造了道具、布景、主题,事实上,你们共同编写、制作,并演出整场戏。你如此的专注于你的角色,如此被你的角色中的问题、挑战、希望与忧伤所迷,竟忘记了那是你自己的创作......你看看身边的亲友、熟人和事业上来往的人,就可以看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因为“物以类聚”,由于内在的相似之处,你们彼此吸引......在此生以及所有的来生中,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哪些特质上,就会吸引哪些特质到你身上,如果你非常开心别人加诸你身上的不公平,你就会吸引更多这类的经验,如果同样的心态继续下去,它将反映在你的下一生中......你会与你所爱及所恨的人紧缚在一起,不过你将学习放松、放下、化解那恨,甚至你将学着创造性的运用恨,把它转向更高的目的,最后它将变成爱”。
【这一段的自我觉察和欣频老师课程中的某些内容可以共通,欣频老师也说过要审视自己的朋友圈,看看通讯录、朋友圈里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大概就可以了解自己暂时处在什么状态,彼此因为内在的相似性而吸引,当你越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哪些特质上,就是将自己的意识聚焦在这些方面,从而导致这些方面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想要化解业力的互相作用,就要学着转化和放下,将“恐惧”转化为“爱”】
书籍摘选
1.我读南怀瑾老师写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了解这些现象时因为身体的经络已经堵塞,气通不过,有阻力,才形成摆动。
2.身体的气脉从瑜伽的观点来看,最重要的是中脉和上面的七个能量中枢。我的外气摆动不停的情况,就是能量没有汇进中枢,在细小的旁支流窜,因此打通的速度很慢,也很不舒服。
3.我们习惯性地在人前维护自己的平静与尊严,力求人际的和谐,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往内压,就因为没有适度的宣泄,在生活里的情绪才会突然失控,爆发出巨大的情绪能量。
4.克里希穆那提的书中没有任何媚俗的废话,句句正中核心,一针见血地点穿了人类的自欺与无明,他的洞见已经探照到人类意识的底层。
5.它意味着彻底放下社会的假道德与价值标准,这便是冥想的起步。
6.寂然独立意味着不受影响、天真、自在与圆满。
7.读了克氏的书之后,我庆幸自己是个滑溜的面条,我的心至今没有被任何人或组织所制约。我也意识到独立的追寻过程远比加入某个组织要辛苦和不安全的多,然而真理这朵深山中的百合并非一蹴可及的,没有一点实验和冒险的精神恐怕很难找到。
【胡因梦老师的书中强调了经络是否通畅的重要性,我自己也是在看了老师的书才开始关注身体气脉是否通畅问题,16年的时候,我的身体也有外气摆动的现象,练习瑜伽的时候,进行冥想的时候,一旦盘腿坐定,必会外气摆动,当时自己也没有在意,也不知道这就是“外气摆动”的现象,但心中仍是有所疑惑的,看了老师的书才解释了内心的困惑,同时也更注重身体经络是否通畅。】
书籍摘选
1.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总是落入批判、嘲讽和对立,这些瞬间显现、永无止尽的细微冲突,如果没有反观的能力,基本上是完全被我们忽略的。这样的忽略和遗漏就是佛家所指的不知不觉与沉睡不醒。克氏所说的完整而不破碎的心,指的就是不拣择、不谴责、不判断、不比较、不分别、不诠释的觉察或觉知。亦即纯粹的观照,以佛家的术语来说,就是中道实相观、如实正观,或是禅宗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2.这里指的就是放下心中的时间感,只进行每一个当下纯粹的观察和聆听,因为克氏不强调刻意修炼(刚才提到刻意修炼之中一定有“变成”的欲望,所以仍然陷在自我中心的活动里),他指出只有在日常生活自然进行的活动中维持开放而纯粹的看与听,才有可能无为的领悟当下,他说“当聆听的时候,脑子里有没有声音,还是完全没有任何噪音或妄念?假设你想表达某种超越文字的东西,但如果我不能完全的安静的聆听,我就无法了解你说话的深层涵义。现在就是当下这一刻,里面尽是一些时间感和思想,思想一旦止息,当下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换言之,当下就是空无,空无就像零这个数字,它包含了所有的数字在内,因此空无就是万有。但是我们非常害怕进入空无的状态”“空无包含了整个宇宙,里面不再有我的琐碎渺小的恐惧、痛苦和焦虑,空无意味着整个宇宙的慈悲,而慈悲即是空无,因此空无就是无上的智慧。”
3.真实的正义中既没有暴力,也没有怨恨,虚假的正义中一定有暴力,也有怨恨。
4.这件事让我体悟到克氏所说的,情绪能量必须在每一个当下透过不谴责、不压抑的观察,将它完全燃烧、释放,如果一味的压抑和累积,一旦爆发出来,就是对人对己的重大伤害,我发现自己在处理情绪能量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我很赞同胡因梦老师书中所说的,建议情绪能量在每一个当下透过拣择、不压抑的观察,让情绪释放掉,不要压抑,开心的时候就笑一笑,难过的时候就哭一哭,受委屈了也要说出来,身体疲惫了就去休息,不要压抑和积累,越是压抑对身体伤害就越大,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处理情绪的能量,这是很重要的一课。】
书籍摘选
1.这段时间我开始有能力洞悉每一个念头的本质而不再被念头欺骗。
2.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有一种感觉,似乎半生以来涉猎过的心理学和宗教知识,以及从小到大体会过的人性深处的恐惧、暴力、冲突、绝望等等的苦难,为的就是让我能理解究竟真理。
3.在第十一章《绝望的本质》,克氏提到基督徒所称的“灵魂的暗夜”或“灵魂的神夜”,也就是当所有希望和期望结束的时候那一种极度绝望、极度痛苦又孤立无援的状态。出乎我意料之外,克氏竟称这种状态为灵修上的境界,似乎人必须跌入谷底方能重生。
4.几个月的闭关清除了许多细微的障碍,我脸上的肌肤、额头的光泽,显示出心泉已经逐渐明彻。
5.于是我重新找出《宝瓶同谋》来阅读,书中有一章的主题是科学未知领域的新讯息。其中提到博姆的理论:这个看似稳定,可以触摸,可以看见,听到的世界,其实是个幻象,这个世界并不真的在“那里”——它是恒动的,有如万花筒一般,我们平常见到的事物秩序就像看电影似得,是一种言明的或开显的秩序,博姆称其为“隐含的秩序”,他认为所有表面的物质和活动都是幻象,这个现象他称之为“完全变易”。他在1978年曾经说过:“物质就像能量大海里的一圈小小涟漪......这个隐含的秩序暗示着有一个实相远远超越了我们所谓的物质,物质只是这个背景中的一圈涟漪罢了。”
6.那样的生活没什么保障,所以脑子变得十分活泼和机警,换句话说,太有保障的生活反而使人神经衰弱。
7.克氏首先要排除的竟是我一向最感兴趣的精神分析,他指出“人类一直透过分析、内省及自我要求来治疗自己。我个人不采取这些方法,因此我把这些方法都否决了”,克氏的理由是:“这些方法其实都在促成脑子的萎缩,我们必须随时采取行动,当下就把问题解决”;这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障碍重重了,因为经年累月形成的行为模式不是当下立即可以打破的。我的头脑完全认同他的观点,也了解了渐悟渐修是有害的,容易造成退化和耗损的,只有当下顿悟放弃自我的模式,才能从内在的知识障或成见中解脱出来。
【书中引用克氏的观点“这些方法其实都在促成脑子的萎缩,我们必须随时采取行动,当下就把问题解决”,我觉得很赞同,有些人想一件事想了好几天,各种分析,各种鬼打墙,各种矛盾和纠结,都快把脑子搅成浆糊了,还不如花几个小时去试着做一做,行动一下,在做的过程中,再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岂不是更好,更有效率,有时候,身体力行是更有效的修行方式。】
书籍摘选
1.我发现真正有慈悲心的老师通常是以人为本的,以人的解脱和健全作为关怀的焦点,而不是以教派的规矩或僧团的权威性为重。
2.进一步深思之下,你会发现自尊心、面子、独特性、金钱、房子或幸福,基本上都只是我们认同的外在象征罢了。我们把这些外在象征内化成了自我的一部分,因而否定自我受到了伤害,如果真相是宇宙里根本没有一个所谓的我,那么还会有所谓的伤害吗?但我也很清楚的看到,这一连串的参究只是在企图说服自己勇敢的投入目前的两性关系,其实心底深处仍然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在自言自语。这个关系是凶多吉少的。
3.克氏在《重新认识你自己》中写道“恐惧不是爱,依赖不是爱,嫉妒不是爱,占有控制不是爱,责任义务不是爱,自叹自怜不是爱,不被人爱的痛苦不是爱,爱不是恨的反面,正如谦卑不是虚荣的反面一样”真爱不是一种欲望或欲乐,它往往是在感觉消退后才翩然而至的。克氏说:“所谓的爱是属于不同次元的一种东西,但若是不知道该如何进入那美妙的源头,又该怎么办呢?当你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就什么也不要做,不是吗?就是这样,什么也不做,然后你的心就完全寂静了,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这表示你已经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自我中心的活动一消失,爱就出现了”;
4.过了大约二十分钟,她突然吐出一口长长的气,便停止了呼吸。那一刹那,我觉得眼前的一股强大无比的生命力突然从这个现实次元消失了,在茫然中我心底压抑了数十年对母亲的爱突然如泄洪一般再也止不住了。我在母亲的耳边低语,妈妈,回来吧,回来做我的孩子,让我们学会真心相爱。
5.争取自由是人类心灵深处的渴望,透过阴阳的和合完成自然之道,也是人类心灵深处永恒的渴望,我发现自己长久以来的两性关系一直卡在这样的矛盾中:我既想要个人的独立与自由,又想要一个稳定的、持久的、深入和全方位的关系。这两者有没有可能兼容在一种关系里?答案是有可能的。
6.开放之道是我一生中无法逃脱的解脱途径,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在逼着我接纳人生中的不完美。
7.因此我们只能放下那股不断想要改善和获取的企图,开放地顺应各种关系的互动,诚实面对自己的局限。从面对之中产生转化和自由。我更进一步体尝到集中焦点的执着与期望之中并没有爱的成分,那只是一种欲求罢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纠结发生在“非此即彼”的观念中,往往觉得两件事情是完全对立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独立女性想要事业,也想要照顾家庭”、“个人的独立、自由和两性关系的稳定、持久”,胡因梦老师在书中指出这些关系是有可能兼容在一种关系里的。它们并非是相对立的关系,局限的是我们的思想,而非关系本身,一旦我们放开思想,关系也就放开了,胡因梦老师鼓励我们开放地顺应各种关系的互动,诚实面对自己的局限,并在这种互动中成长。】
下期:《生命的不可思议》之二“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课是学会跟自己相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