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5-25 6:21
5.22日,上午参加完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下午参加论文答辩,很惭愧这是我第一次进行论文答辩。
这之前我设计了论文答辩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没想到副主考问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平时除了工作都做些什么?”在那一瞬间我有些发愣,觉得自己一下子变成了求助者,在同心理咨询师谈话,考官显然运用了摄入性会谈技术,而我的阻抗也马上出现了,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很多事情啊!”可我的回答却是:“读书。”“读书之外呢?”副主考追问。“散步。”“和谁散步?”“丈夫、同事。”大概考官也觉得这个问题有些无聊了,评价说,“看来你比较关注心灵,而咨询师的职业是需要关注人的,你显然不适合做心里咨询师!”
当时觉得自己“读书、散步”的回答有些“装好”的嫌疑,仔细分析一下,最近一段时间,母亲生病住院,学校组织听课,上交心理咨询论文,学校里班主任一堆琐事……有一点闲暇还要复习备考,哪里有一点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报考心理咨询师的三个月来,晚饭经常九点才吃,考前一周丈夫出差,除了每天中午在妹妹家混一顿饭吃,就是买份酿皮,或是喝点奶粉糊弄,自己忙中取乐,哪能说与人听!“读书、散步”实在是一种生活的渴望,是自己的一种奢求!
主考官问的两个问题显然都与专业相关,一个是关于艾森克人格问卷的解释,一个是关于一般心理问题的定义,感觉自己的回答很满意。而副主考又问了一个十分专业的问题,关于我的论文内容的:“咨询案例中,你运用了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我发现只有情绪的矫正,你认为你矫正了求助者哪些行为?”我马上想到了梅肯鲍姆的核心技术应该是压力接种训练,而我的论文显然有点头重脚轻,没有详细阐述这一技能的运用过程。虽然答辩前我详细的复习了这部分内容,准备主考官有很大的可能问到论文中这个明显的纰漏,可我却不想正面回答了,觉得这也许会把话题扯远,让他问出更多的问题;于是我就从论文中找几句无关痛痒的话来搪塞,主考官显然对我的回答极其不满意了,不耐烦的问:“这个案例是你亲自做的吗?”“是和别人合作的!”我的回答显然是违心的,据我了解今天的应试者都没做过真正的心理咨询师工作,很多的论文也都是从网上抄的,而我的论文的确应该算是自己“做的”。
考试结束了,我的答辩显然有些失败。我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心理过程,问题应该出在不善于表达自己或者说不愿意表达自己上吧!我自认为自己为人善良对人真诚,我愿意尽全力帮助别人,却不愿意把最真实的自己示人,喜欢把自己包裹起来,愿意淡出别人的视线,追求“扔在人堆里别人找不到自己”的大众化服饰效果……真诚不等于真实,也许这就是自己吧。
无论这次论文答辩能否通过,我都无怨无悔,这大概也算是“性格决定命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