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十七分,北京电力医院挂号处。
排队挂号。
生完宝宝后,我连产后复查都没有好好做,小两年了,终于,鼓起勇气战战兢兢来复查。
其实,我对医院很排斥,除了可以接受看牙医。用我老公的话说我就是讳疾忌医。
既然忌讳医院,就要尽量掌握自查自看的本领。我真的在这条路上做了不少功课。
中医书西医书,纸质的电子的家里都有储备,中西医大V也关注了一火车,不过,真的有用。我们全家基本不会因为头疼脑热,感冒咳嗽,上吐下泻光顾医院,当然也很少使用任何药物。
值得一提的是,我家快两岁的宝宝目前并不知道医院的门向哪边开,这省去了我很多麻烦,甚是欣慰。
其实我上了大学以后,老妈天高皇帝远,自己又不想麻烦,就开始注重养生,感冒发烧知道多灌水多尿尿多睡觉会好的很快。其实成年后向来算比较爱惜身体的,也就很少生病了。
我医学知识突飞猛进,当然是有了宝宝后。一来不想宝宝跑医院受罪,二来不想自己受累。
李子勋老师说,人们对待医院的态度基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被动或主动忌医型。这部分人一般一辈子都去不了几次医院,他们对医院一向敬而远之,他们有的对疾病知之甚少,有的对医生心存怀疑,其实应该说是对医学心存疑虑。他们更多的是被动或主动的依靠自愈能力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他指出,大多数长寿者,其实属于这一类。
第二类,是“逛医院”行。这类人遇到健康问题,往往先从各个渠道查个底朝天,做到心里有数,然后跑去最好的医院,挑选最好的医生来会诊。他们恨不得要去逛遍全世界的医院,掌握最好的各科医生的名单。他们想出奇制胜。往往很疲惫。
第三类,是无条件信赖医生。这类人对医院和医生保持着绝对信任,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就把我爸/妈/媳妇儿交给您了”。民间有句粗话讲“进医院,死的早”,也不无道理,过渡医疗和心理恐慌,完全可以缩短生命进程。
他认为,医学发展到现在,对人体奥秘的探索实在有限,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都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症状,因此,尊重人体发展规律,对医学也遵从中庸之道比较可取。
我呢,比照下来应该算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人中间的那撮人,对待医院,不敢不屑又想掌握主动权。
哪类人都好,但是最好不要死于无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