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公平的,它给予每个人一天24个小时,而其中的差别,需要看你如何去利用。
这句话老生常谈,所以写出来显得毫无新意,不过先别急着否定,停下来试问自己一声,你利用的情况如何,我自认没有利用好,不知道你的答案会是什么,不过最近看了这本《奇特的一生》,我觉得其中的主人公柳比歇夫做到了。
1.惊人的成就
这本书的开篇告诉我,有这么一个人,他每天都将自己花费的时间做了详细记录,看到这里,一种马上合上书扔一旁的冲动袭上心头,想起之前介绍这本书的文章里的规劝和开头瞥到主人公的各种成就,我决定花点时间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奇妙之处。
一场纪念会,来了各式各样的人,那些他的崇拜者都描述着一个不一样的柳比歇夫,并且他们中的所有人都没法窥到他生活的全貌,这让我们惊叹一个人竟然可以在短短的一辈子里做了这么多事情,要是放在现在这绝对是一个成就非凡的斜杠青中老年。
单纯的文字叙述从来都不如数据有说服力,所以简单的对他的成就做一个例举:
- 70余部学术著作,其中包括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被广为翻译出版;
- 写了500多张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堪比一个专业作家;
- 著作涵盖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
- 写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等;
- 担任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各地考察。20世纪30年代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很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
- 在“休息时间”,研究地蚤分类,到1955年,收集了35箱地蚤标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做了器官切片,总计300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
列举完以上成就,我长吁一口气,惊叹于他一生成就的数量,在最后一条后面画上一个句号,而不是省略号。
2. 时间统计法
有以上成就,并将其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以至于我可以在上面的列举后画上句号,得益于柳比歇夫一生的坚持,时间统计法。
有一种说法是,幸福的人是不看表的,他却自愿选择成为一个看表的人。
从他26岁开始,也就是1916年的1月1日他在部队服役时,到他1972年去世那天,柳比歇夫的笔如同时间之神的鞭子一般,从未中断,至始至终都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每一分一毫的时间开销,即使在他儿子夭亡时也一样。
image其实也不是长篇累牍,而只是短短几行不带任何感性色彩的叙述文字,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事情所花费的时间记录了下来,就像一个账簿,不过这个账簿记录的内容不是关于金钱,而只是时间。
image到了月底,将时间开销做一次汇总,年度再做一次,一张清单,让自己一年的工作成果一目了然,对时间的用途了然于胸,再从中总结,给出新的计划。
这一切的工作,其实都在为自己的“五年计划”服务,柳比歇夫还给把自己一生的时间制定成一个个的五年计划,在五年之期到了之后,再将一切分析一遍,做一次总结。
完成一本著作,他也详尽的记录了其所花费的时间成本。
image用一本账簿记录时间的方式,他仿佛反客为主,成为了自己时间的掌控者,无需钟表,就能准确的估计时间过了多久,也能准确估计自己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能够更好的规划时间。
3. 来由与成果
“这样的一个人,太偏激狂了!”
“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日复一日的如此,到底是为了什么啊?”
其实从1918年柳比歇夫就已经提出了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并决定一生忠于此目标,有了如此宏大而耗费时间的目标之后,时间统计法自然成了那时的他的最好选择。
当然,时间统计法也不负他的期望,在他的一生里为他忠实的记录着时间,看着一本本的时间统计账簿,仿佛是这些记录下来的文字给了他时间。
这些文字的存在,让他的时间仿佛成了物质,不会无故的消亡,所有的一切都有据可查,柳比歇夫用一生的时间实践证实了时间统计法的切实可行,他有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所以时间统计法对他而言不是束缚,而是工具,他有成果,所以这也不是一个没有依据的方法,并且,他是真的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活生生的人,有他自己记录下的翔实资料来证实这一切。
然而,其实柳比歇夫一生的计划并没有全部完成,他仿佛具备了完成计划的一切条件,但他有太多的计划,按照他现在的时间管理所产生的效率,大约再一次的生命才够他去完成一切。
他会充分利用所有的时间,推掉一切自觉不必要的事情,比如去推销自己,游说出版商,却花费巨量的时间来写信,在他看来,有一个人在等他回信,比时间更加珍贵,科学没有吞噬他的一切,还有一些比科学,比时间更珍贵的东西。
时间统计法不过是一种管理时间的方式,在现在有了更多时间管理方法后,回头看起来甚至有点落后,但是,这些方法都只能节约原有的时间,更好的利用时间,而绝对不会增加额外的时间,柳比歇夫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是他看起来时间那么多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