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的海军史上,有一个不得不提及的名字,他是洋务运动的先驱,他晚于林则徐,也同样痛感实务救国的急迫,他曾经开办马尾船校,使得中国有了第一批自己的军舰,在后来的甲午海战中,中国参战的12艘军舰有14名舰长曾出自这所军校,可以说是海军学校的“黄埔生”。
他就是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出生于1820年,是中国海军的奠基者。他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腔正气,却也看到了洋人的坚船利炮,他和林则徐一样,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1866年前后,正在守孝的沈葆桢受到了左宗棠的极力推荐,还有“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他筹钱,不得不出山开办洋务。他们在福建设立了一个专门的“船政衙门”,直属中央,在这里设立学校、建造舰船、高价聘请外国专家,制定相关政策,轰轰烈烈地组建起海军。
但是与此同时,保守和腐败势力也比预想的要强大。朝廷中死守“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的大臣迂腐不化,地方上也有很多亲朋故旧找上门来,求他在工厂谋个饭碗。沈葆桢雷厉风行,谁的面子也不给,为此不惜大开杀戒。有官员私自贪下一批铜不报,被他斩首示众。还有一个儿女亲家,触犯了厂规,也被他军法从事,连他的父亲求情他也一口回绝,喝令立斩。
正是这样的铁血手腕使得厂内厂外风气肃然,焕然一新。另一方面,对待洋人就不能再使用这种手段了。沈葆桢采取了两手措施。一手是在经济上优待。他聘请的外国专家薪水足足高出中国十倍以上,有一个法国专家日意格月薪高达1000两,技师们的月薪在200到250两,而中国工人的月工资也不过区区4两,最多20两。
一手是在政治上寸步不让。当时的福州不是通商口岸,沈葆桢严禁洋人干涉船政,不允许在福州建立领事馆,把船厂管理权牢牢攥在手里。
沈葆桢的心血在8年后卓见成效。到1874年,福建船厂共完成15艘轮船,其中有11艘军舰,技术水平与西方国家相当接近。当时的领国日本,明治维新未久,海军实力并不比中国强很多,沈葆桢本有机会给予外敌当头一棒,震慑邻国,却由于政府妥协投降,成为他未竟的遗憾。
1871年,琉球作为藩属国向琉球纳贡,使者为广东当地高山族人所害,多有死伤,日本方面借机大做文章,认为琉球隶属日本,组织3500远征军在台湾登陆。沈葆桢一面练兵备战,一面把马尾船厂这些年来建造的“扬武”“飞云”等军舰调往台湾,又租借了一艘丹麦铁甲舰,并调来淮军,严阵以待。
日本方面却由于水土不服,补给困难,士兵非常疲劳。由于瘟疫横行,日军仅病死者就多达560人。沈葆桢正摩拳擦掌,准备给侵略者迎头痛击时,却在不久之后,接到了北京传来议和的消息,最终以清政府赔款50万两草草了事。1875年,沈葆桢遗憾地从台湾撤兵。
沈葆桢在4年后郁郁而终,时年59岁,假如上天多给他几年寿命,也许近代的海军能有更多的发展。当清政府好不容易攒起的这点家当全部葬送在甲午海战之中后,不知长眠在地下的沈葆桢会作何感想,也许只有一句诗可以聊表心境了:东海波涛涛不平,英雄抱恨恨难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