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父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孩子是以父母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形成自我价值的。你怎么看待孩子,孩子便怎么看待自己。
作者:一木钉
卫生间里,跟姥姥一起给小宝洗漱,小宝皱皱鼻子,煞有介事地说:“这是什么味儿啊。”
“哪有什么味儿啊,毛病!”姥姥马上笑着怼了回去。
“不疼、不疼,不哭了,哪有这么疼啊。”孩子撞在桌角,磕得哇哇大哭,奶奶赶紧安慰,孩子却哭得更大声了。
生活中,这样的“芝麻小事”比比皆是,孩子的话总是被大人习惯性驳回,或者直接否定,你以为的安慰和省事,其实在起着相反的作用。这些事在大人看来可能都不值一提,在孩子那里却可能是一个又一个的“碰壁”。
试想,如果你切菜切到了手,老公说:“不疼不疼,哪有这么疼啊。”估计等待老公的不是一顿暴击,就是一番河东狮吼吧。你一定希望老公关切地说:“老婆,弄疼了吧,快过来,我看看。”孩子跟大人一样,都需要自己的感受被对方肯定、理解。
表面看,“不疼不疼”是一种安慰,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用。其实,这就是敷衍,里面藏着一种否定,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感受的不理解,是家长想要息事宁人,避免麻烦。
我记得我家老大三岁之前,对疼痛特别不敏感,除非流血了或是疼得太厉害了,他才会哭。一次,一个小朋友咬了他的胳膊,清晰可见的两排深紫色牙印,几乎要出血了,儿子却只是咧咧嘴。那一刻,我看着隐忍麻木的儿子,心疼得不得了。
后来渐渐接触心理学,才明白了孩子的变化,才知道自己以前的做法有多荒唐。孩子每当摔倒了,撞疼了,看到妈妈不闻不问的态度。他渐渐会觉得疼是不对的,哭是不应该的。
他依据大人的言行,否定着自己的感受,配合出演。这种看似坚强的表现,其实是纸老虎,是孩子不敢表达的假象。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小楼老师的《有这7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抚养得很好》,这7个迹象的第一条是:孩子能够在你面前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第二条是:孩子受伤或者遇到问题时首先找你。
一条条比对下来,看着儿子现在基本符合这7条迹象,我松了一口气。还好,我接触了心理学,还好我做出了改变,还好还好,一切还不晚。
在我小时候,父母不懂这些,加之生活压力巨大。对我的话爸妈不是否定,就是直接略过。渐渐的,我便觉得一定是我哪里不好,才会有这样的状况。于是第一反应常是怀疑、否定、苛责自己。
“一定是我又做错了”、“我知道是我这个人有问题”这样的念头层出不穷。也许那件事跟自己根本没关系,但是却硬要扯上是自己的错。
这样的孩子表面看很省心,学习不需家长操心,考得不好,不用别人说,已经在心里骂了自己千万遍了。长大了,工作不用领导操心,表面按部就班,其实心里过于紧张,更难有创新。
孩子是以父母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形成自我价值的。你怎么看待孩子,孩子便怎么看待自己。
父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以往的旧习需要改一改了。建议从这几点入手,在生活点滴中慢慢实践。
1、认真倾听孩子。
不会倾听的人,往往不在意对方的反应,容易陶醉于自己的表达之中。学会倾听,是提高父母情商最基础的一步。
倾听最重要的是闭嘴,多听听孩子怎么想。做一个认真少言的倾听者,让孩子多说,而不是抢过话头,把孩子的表达欲望堵死。多问孩子几个问题,引导孩子去说,当评判的话想要出口时,咬咬舌头、忍住!
2、共情孩子。
共情是指进入他人的情境,感同身受的能力。传统的父母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给孩子,按照自己的经历,将主观意识强加给孩子,这是影响亲子关系很重要的一点。
其实孩子抱怨或者诉苦时,只是想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抱慰。试想自己若是对着老公抱怨,老公却给出一大堆建议和办法,你会有多懊恼,换位思考一下,就知道孩子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什么了。
记住!理解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说出孩子的感受。
说出孩子的感受,往往有奇效。孩子会瞬间感觉自己被理解,情绪也会迅速平静下来。所以当我们与孩子沟通时,试着理解孩子,并试着说出孩子当下的感受,是建立连接的重要环节。
4、改变说话方式,多肯定、少否定。
当孩子向我们表达时,不管看起来多么幼稚可笑,都请不要急着反驳、否定,学会在孩子的话语中找到值得肯定的点,并表示赞同。
以尊重、友善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借假修真,通过出善语来修善心。
真的看见孩子、听见孩子,看到事实真相,给孩子实事求是的回应,帮助孩子构建一个充满爱意的外部世界吧。你的努力从来不会白费,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真正看见,被正确回应。
作者简介:一木钉,两个男孩的妈妈,专注心理、教育写作,在文字中疗愈自己,惠及他人。亲子专栏签约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