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了凡四训》,该书是袁了凡写给儿子及子孙后代的一部家训,他把自己最有价值的人生心得、经验告诉他们,以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将家族延续和传承下去。
这本书回答了人们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如何才能平平安安度过一生?怎样才能获取功名利禄?其实这两问题可以合二为一地理解为: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们已经习惯了"听天由命"和"命中注定";当自己的生活状态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时,总会发出“这是命啊”的哀叹;当面对突如其来的窘境时,不思量如何可以改变这种现状,面是求神灵保佑度此难关。将自己的希望与命运寄托给虚无缥缈的神灵身上。
许多人总是在这种做事前,给自己预留一个推卸责任的通道,把责任推向别人,把利益留给自己,这种行为和想法,一旦成为一种习惯,他也会对自己命运的反常,做出习惯的反应:如果事业上一帆风顺,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如果遇到一些挫折,就会找出一些理由来,外推为天意或命理。
袁了凡用自己人生的经历,告诉他的子孙们,天命可违,天命可改,天命可为。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袁了凡早年亡父,家境贫困,母亲无力让他再就学业,只能让他弃学从医,后来遇到孔先生,先生看他看面带虔诚,对他说:你是当官之相,明年就可考中秀才,为什么不读书?
后来还给他算卦,告诉他以后的将来的发展和寿命。
从此他又进入学塾读书,后来考取功名与孔先生讲的完全一样,孔先生还给他算出了未来和死亡时间,在有了功名和对未来的预知,他就失去了向上的动力,躺在了现有的成绩上。
没有奋斗时,已经知道了最终结果,那奋斗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会把所有希望摆放在那个所谓的天意或占卜上。
就像拉车的驴如果前面挂着一个萝卜时,总是奋力拉着车追赶着永在自己前面晃荡的萝卜,萝卜就是他的一个希望,一个盼头,它会为这个盼头努力拉车,如果一旦失去了萝卜,拉车就得需要鞭子侍候了。
后来见到了云谷禅师,禅师通过禅理及古代的一些书籍名人事例告诉他: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再以《太甲》作喻: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告诉他天命也是可违的,只要自己努力,不要作孽。
禅师的话就像那个萝卜一样,成了袁了凡的一个盼头,一个希望。
听了禅师的指点,他又努力读书、努力做事,他不仅突破孔先生的预言,还做许多好事和善事,寿命也比孔先生预言延长了二十多年。
他把自己的经历,以家训的方式告诚子孙们,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命运需要你不断努力。
上天是公平的,并不是你拜一拜就可求的网开一面;也不会因为你杵逆而迁怒于你,我们需要的是为自己的心念和行为找到一条心安之路,让自己在纷繁的世界中,不为外惑,不为己悲,让自己的心灵有一条回家的路。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活中当下的我们,不要去追忆过去的荣耀,也不要悔恨过去的过错。时间永远向前,一切都会过去了。以后的事情,不管发生什么,从今天开始,重头来过,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把握自己的现在,把握自己的当下。
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如此而已。释迦牟尼如是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