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读书营22天内测读书分享,我是分享人Janet。今天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书是《另一个选择》,我会用25分钟的时间跟大家讲述书中精髓。
本书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有着让人羡慕的人生:哈佛大学毕业,Facebook的首席运行官,拥有一子一女的幸福家庭。但在2015年5月,她的丈夫,戴夫在两人去墨西哥旅游时突然意外身亡。本来幸福美满的家庭对桑德伯格来说是第一选择,但因为丈夫的离世,她不得不开启人生的第二选择:一个人生活并且独自养育他们的两个孩子。这本书记录了桑德伯格从丧夫之痛中复原的全过程。本书的另外一名作者亚当•格兰特是一名霍顿商学院的教授,也是《离经叛道》的作者。他被认为是全球25位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学思想家之一,他为桑德伯格的复原提供了学术理论的解读。
其实我当时在选择这本书的时候是有些顾虑的。因为本书作者所经历的是配偶突然离世这样的极端重大创伤,我怕这本书的受众面会很窄。直到我完整的读完第一遍后,我才坚定了分享这本书的决定。因为所有我们所经历的挫折其实都属于创伤。用书中原话就是“每个人都会面临失去,失去事业、爱情或生命。问题不在于悲剧及挫败何时发生。它们总会发生,我们也必须直面应对。”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让已经经历过创伤的人能勇敢的走出来,让还没有经历过创伤的做好应对它们的准备。
接下来我会和大家分享书中三部分内容:第一,为什么创伤后复原那么难?第二,治愈心理创伤的4种方法。第三,如何提高孩子的复原力。
第一,为什么创伤后复原那么难?
创伤后复原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需要经历悲伤情绪的五个阶段,而且还要提防掉入阻碍我们恢复的三个陷阱。
悲伤情绪的五个阶段
第一次听到这五个阶段,是一位医生在讲诉癌症病人听到自己得病后的心里变化:
第一,否认事实。“怎么可能是我?医生你肯定搞错了,你再做一次测试。”
第二,愤怒。“凭什么是我,为什么不是别人?我又不抽烟,又不喝酒,为什么是我得癌症?”
第三,祈祷。“上帝啊,救救我吧?但愿病情没有那么糟糕。”
第四,抑郁。“怎么办呀?我马上就要死了,没人会记得我了。我的孩子怎么办?”
第五,接受。“我必须面对现实,积极治疗。”
这五个过程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而是反反复复的巡回渐进的。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陷入悲伤的人总给人种很情绪化的感觉,有时甚至悲伤者自己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精神问题。而处理悲伤情绪的时长也是因人而异的。
我有一位同学在初中的时候,他跟我们班的一位女生谈恋爱。女生非常喜欢他,是绝对的女追男,但是他在交往不到一个月时甩了女孩。时隔很多年,直到最近一次聚会,男孩才承认他当时做的不对。他说,“我当时真的不是个东西,我不应该这样子对待她,这对她实在太不公平了。”
接受残酷的现实和接受自己犯的错误一样,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人能很快反应过来,但是有些人可能是要等到整件事情都过去很久,等到自己的认知提升了、长大了,然后才会意识到自己当时的不足。
当我们沉浸在悲伤情绪里时是无法理性思考的,也就更谈不上积极复原了。
阻碍人们从心里创伤中恢复的3P理论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研究人们如何应对挫折,结果他发现有三个认知因素会阻碍复原:
一,个人化-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
二,普遍性-相信造成悲伤的事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持续性-认为事件的残余效应将永远存在。
这三个字因为首字母都是P,所以又被称为3P理论。
1. 个人化
桑德伯格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深深地陷入了个人化的内疚中。第一份尸检报告里面写到她的丈夫是死于头部的撞伤,于是作者就责备自己为什么不早点找到戴夫,可能他就不会死了。这时,桑德伯格做医生的弟弟提醒她: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从健身器械上摔下来,可能会手臂骨折,但是不会伤及性命。于是,他们又做了第二次的尸检,这次的报告指出戴夫是死于冠心病导致的心律失常。可桑德伯格依然自责自己没能早点帮助戴夫改进饮食习惯。直到戴夫的家人告诉她:在认识桑德伯格之后,戴夫的饮食习惯已经比以前改善了很多了。最终她认识到:既然连医生都没有办法救活她的丈夫,那么她对自己的自责其实也是没有必要。
自责会阻碍我们个人的复原,同时也会影响所有依赖于你的人的复原。
平时我们也常陷入个人化的陷阱。比如手机被盗,我们总会怪自己不小心。其实这样的事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真正要责怪的是小偷,不是你。
2. 普遍性
普遍性让人常常会夸大一件事情对自己的影响。比如,我们常会因为一点点的小事,就说“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只是失恋,就感觉“连天都变得阴沉”。这样做最大的危险就是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开始自我怀疑。
桑德伯格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时,为了想在工作中找回自己在创伤中失去的自信。她在开会时极力想证明自己,以至于在不该是她发言时滔滔不绝。好在她有一位善解人意的老板,马克•扎克伯格,他告诉桑德伯格:团队里没有人期待她能快速从悲伤中回到以前的工作状态,所以她也应该放过自己,降低对自己的标准。
其实你没有因为挫折而变的“没用”,但是挫折的确影响到了你成长的速度。所以遇到挫折后需要重新审视对自己的期望值,同时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3. 永久化
在失去丈夫后,桑德伯格最大恐惧就是她的孩子们永远也不会获得愉快的童年了。她会因为孩子们一次哭泣,想到孩子们从此再也没有父亲的陪伴了,甚至她还联想到女儿结婚时都没有父亲牵着她的手走进礼堂。“永远”、“总是”,这样的词的出现就是永久化的典型表现。
心灵导师佩玛丘卓认为,当我们接受了痛苦,痛苦也就减轻了。破解永久化的答案就是接受创伤本身,这一点和悲伤5各阶段中最后一个阶段“接受”重叠了。也就是说,如果悲伤者掉进了永久化的陷阱,那他就可能走不出悲伤情绪,无法走上复原的道路。
通过上面的解释,我们已经了解悲伤情绪的全过程和三个陷阱,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自古以来创伤后的恢复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在本书中,经过亲身实践,作者给出了四个治愈创伤的方法。
第二,治愈心理创伤的4种方法
预测最坏的情况
发生不幸后人们常常会为了逃离这种悲伤情绪而选择去想象一些美好的事情,但是越想美好的事越能与不如意的现实行成鲜明,从而陷入更深的负面情绪里。作者教我们的方法是:去预测最坏的情况。
桑德伯格失去丈夫后整天以泪洗面,格兰特提醒她去想想更坏的情况。桑德伯格很惊讶,还有什么比失去丈夫更坏的情况呢?格兰特说:“当然有,他是死于心脏疾病。你有没有想过,你的两个孩子可能也遗传到这个基因?”桑德伯格顿时吓出一身冷汗,比起失去丈夫和孩子们,只失去丈夫变得没有那么糟糕了。瞬间她从之前的悲伤变成感恩,庆幸孩子们还活着。
死亡是一切生命的终结,只要还活着就还希望,活着本身就值得感恩。
记录下负面情绪
就像开心的事需要记录一样,负面情绪也需要记录。只有给负面情绪贴上标签,才能正视它。
桑德伯格在失去丈夫后开始坚持写日记,因为只有这样她的悲伤情绪才有地方能倾泄。而且她还强调把情绪表明清楚,能更快走出负面情绪。比如写“我感到很孤独”,就比 “我今天过得很糟”要具体得多。通过5个月连续的记录,她的悲伤情绪慢慢的认出,并且得到治愈,最后她不用再继续写日记也能够很好的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了。
很多人遭受挫折后都不愿去回想,因为面对痛苦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作者竟然能把自己的黑暗经历写下来并出版给所有人看,这样的勇气实在是让人佩服。她能以这么快的速度走出悲伤,和她对这段经历的坦诚和记录有直接关系。
找到自己的创伤后成长
在所有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人中,有50%的人都发生了至少一种积极的改变,只有不到15%的人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其关键是你必须相信创伤后成长的可能性。
桑德伯格在第一本书《向前一步》里写到夫妻双方要共同分担家务,这样才能让女人能在职场勇往直前,当时就有很多读者指出她写的内容对单亲妈妈不适用。失去丈夫后,她顿时明白了单亲妈妈的难处,更理解了她们遭受创伤后还需要面对经济困难、无他人帮助等,时候的无助。于是,她建立了“B选项”这个非营利组织,希望能尽她的力量帮助更多受挫的人早日恢复,重新走上生活的正轨。
汶川大地震和“9.11事件”后,都有大批人员选择医务人员、消防员、心理咨询师、教师,这些充满压力却收入不高的职业,因为他们在这些职业中找到了他们人生的意义和使命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必须坠落,就让我坠落,我会成为的那个人一定会接住我。”
集体的力量
哪怕是最强的个人复原力也抵不过所有创伤,这时就需要集体的力量。在一个集体里,大家凝聚的不只是希望和个人经历,还有大家共同战胜挫折的决心。
桑德伯格的家人给予她极大的帮助,她的妈妈在出事后在她家里住了一个月,帮助她打理家务和照顾孩子。但是在家人和朋友离开后,巨大的孤独感还是会扑面而来。于是她就去结识了很多有类似创伤经历的人,并和这些人建立了深层次的连接。她解释说这些朋友不只是会对她说“我为你的失去而难过”,而是 “我也经历过,所以我真的理解你。”
去年,我刚进剽悍江湖时就发现,其实大批的老铁加入社群的原因都是因为遇到了一些人生挫折:高考失利;大学快毕业不知去向;工作多年无法突破;全职在家带娃跟社会脱轨,等等。因为大家都想改变,因为大家都在寻找更好的自己,共同的目标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每天只要一进群就能感觉正能量扑面而来,一个个老铁们逆袭成功的案例,像是一针针强心剂刺激着我们,心想“试试吧,可能我也行。”于是大家手拉手一起走出舒适区,在成长的道路上结伴同行。去年年底看着我自己和大家的成长记录不禁感叹:原来我们已经一起走过了这么多。这些成就都是一个人单打独斗时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的。
科学家做过一项研究:把第一组实验对象带到一间房间让他们解决一个问题,同时房间里会出现噪音,而且这个噪音也会因为时间的流失而越来越强烈。被试者很多都出现的心跳加快、烦躁不安等症状,最终没有人完成任务。第二组接受了同样的测试,但是他们被告知桌上有一个能控制噪音的按钮。如果他们实在无法忍受,可以按下按钮,噪音就会停止。奇怪的是,第二组都顺利解决了给他们的问题,但是没有一个人真正按了这个按钮。只是知道有这个按钮的存在就已经足以让受挫的人安心。
当身边的朋友遭遇不幸时,虽然你没有类似的经历不能与他们一起感同身受,但是你也可以给他们支持,让他们觉得不孤单。不要害怕提起对方的伤心事,要告诉他:我一直都在,并且会和你一起面对。去做你朋友们的“按钮”,让他们安心。
第三,如何提高孩子的复原力
讲了创伤后修复和提高复原力的方法就不得不提所有家长都会关心的问题-如何提高孩子的复原力。其实这也是作者桑德伯格最担心的问题:幼年时失去父亲,孩子会不会还能幸福?
很多父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小,经不起一点点折腾。生怕自己说错的一句话,做错的一件事情,会给孩子树立坏榜样而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发展。有很多夫妻甚至选择冷战和吵架,也不离婚,因为害怕离异会给孩子会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创伤。的确,孩子的事没小事,但是作者也提醒孩子比你想象的要坚强得多。作为大人,我们可以从四个核心的理念中帮助孩子培养复原力,让他们能在受挫后快速恢复。
理念一,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具有掌控力
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这样他们就不会把消极的事件视为威胁,而是作为挑战,甚至是机会。明星赵丽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是农村出身,没有科班背景,没有任何后台,跑龙套了十年,她如今在影视上的地位都是靠自己打拼努力来的。最近,她在星空演讲《我的小小英雄主义》,更是是圈粉无数。她认为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不够努力。她的努力帮她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者。
其实对我们其他的普通人来说,读书和完成学业,是最直接的掌控自己命运的方法。好好要珍惜这个机会,夺回我们对生活的掌控力。
理念二,他们能够从失败中学习
这个能力取决于孩子到底是具有固定心态,还是以成长心态,这和父母亲或者老师等教育者给他们的表扬是密切相关的。
有一个实验,让孩子们完成一项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任务。完成后,对一组孩子说“你真聪明”,对另一组孩子说“你真努力”。被夸聪明的一组孩子在第二次实验时,都选择了比第一项容易的任务;而被夸努力的一组孩子在第二次实验时,都选择了比第一项难的任务。
被夸聪明的孩子被灌输的就是固定心态,而被夸努力的就是成长心态。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我们很多人从小也是被灌输了固定心态,所以在表扬孩子时也还是会脱口而出“你真棒”。那就要父母们继续努力,为了孩子,变成更好的自己。
理念三,他们的存在很重要
孩子需要知道在父母心中他们是很重要的,在他们有困难时父母会关心他们,给他们无条件的爱,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心。
这里我们要重谈一下手机问题:父母边陪伴孩子边玩手机,让孩子觉得他在你心目中并不重要。高质量的陪伴是全神贯注的。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要认真的看着他们的眼睛,倾听他的问题。我们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的倾听和高质量陪伴的榜样,让孩子们知道去倾听别人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对他未来在与人合作和共情力的培养,也会有很大帮助。
理念四,他们具有可依赖、可分享的真正优势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让他们知道他们自己身上也有闪光点,也值得拿出去跟他人分享的,那怕那个东西是自己悲伤的经历。
很多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自己本来也是病人,在他们痊愈后选择用自己的创伤恢复经历去帮助其他正在创伤中挣扎的人们。
因为帮助到了他人,所以他们就没有白白受伤。所谓利他就是利己,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他们自己也得到了治愈。
在学习这本书时,我也看了很多书评。很多人都对这本书赞赏有加,但也有一些人说这本书又是一个不知人间烟火的百万富翁在说风凉话。我觉得这样的书评很好笑,因为他们在评价的不是书本身,而是嫉妒作者有比他们更优秀的资源。
那些写书的CEO们,虽然他们当中很多都有良好的出生,但是那只是他们的起跑线而已,之后跑得多快多远是他们后天的努力成长决定的。记得奕晴之前有分享过一个关于起跑线的视频。人生的起点不是你能决定的,世界也因此变得不公平。但是如果你因此就歧视这些起点比你高的人,认为他们所有的成就都是因为他们是富二代而得,那你就放弃了从他们身上学习的机会。别说超过他们了,就连跑得和他们一样快你都做到。
桑德伯格是一位成功的事业女性,没有任何心理学的背景。但是她通过不停的学习,用自己的创伤后复原印证了一个个经典的心理学理论。国外一条书评说:她用黑客之道,学会了快速复原的最佳方法。
复原力就像肌肉一样,是能够通过锻炼变得更加强大的。人生都要经历苦难,但面对逆境的态度和复原的能力,决定着在苦难里挣扎的时长。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大家更快的走出阴霾,变得更加坚强。
参考书目:《另一个选择》
[美] 谢丽尔•桑德伯格,亚当•格兰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