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有创造力么?
什么是创造力?
如何识别、激发、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这需要我们学一点方法,
用艺术和他一起在生活、在游戏中发展创造力。
识别有创造力孩子的十个特点
我们相信孩子天生是有创造力的,但是作为人类能力的体现,创造性有时会令人困惑甚至有争议,毕竟没有一个指标能够精确地显示,你的创造力是89分或者多少。父母和教育者能够识别出儿童的创造力特征,是推动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孩子是捣蛋鬼还是脑洞大开的创造之星,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在《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一书中,作者提到了有创造力孩子拥有的十个特征,逐一对照孩子,符合几条?
(1)好奇心和对世界不断增加的认识
好奇心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的特点,他们不断探索新奇的事物,世界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大游乐场。有的家长问,为什么买的玩具不玩儿,却丢在一边,总是玩儿什么瓶盖呀、家里的小物件什么的?对儿童早期而言,世界上的每件事物都是他们探索的领域,一件东西要探索透了,自然就厌烦了。每个孩子都像个科学家一样,有强大的驱动力去不断认识世界。
(2)开放的内心感觉和情绪
很多长辈带孩子特别受不得孩子哭,我在电梯里见到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女孩一边小声抽泣一边说脚疼,当然应该不是很严重的那种。奶奶或姥姥非常不安,她说,别哭别哭,哭不是好孩子。这种“安慰”在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先不说孩子是否有这样的特质,对于孩子情绪的“否定”,会让孩子一点点掩盖掉真实的自己,逐渐找不到内心的感觉。
(3)好奇的、探索的、爱冒险的精神
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愿意去探索和发现,尝试新的事物,甚至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4)想象力形成目前没有实际感觉到的思想形象,或拥有通过组合以前没有联系的想法去创造新的形象的动力
创造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天马行空,而是基于已有的认知,通过某种连接形成新的想法,比如喜欢问:如果遇见不同时空里的人物,他们会怎么样?
(5)知觉的思考,不以逻辑的推理解决问题
不按照成年人的“逻辑”来推理和回答问题,用直觉去感受,常有惊人之语,类似脑洞大开的感觉。
(6)不依赖已有的观点,情愿自己查明真相,也不按权威的观点去接受
不盲目接受权威和“这就是对的”唯一观点,通过提问或能够掌握的渠道去努力找到新的观点。
(7)亲自参与工作,完全专注于富有意义的行为活动中
有专注力,对于有意义的活动全情投入,常常出现“心流”状态。对于早期儿童“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成年人千万不要过多地干扰,因为这正是孩子形成专注力的最好时机,这个专注的能力不仅对传统认知层面的学习有益,更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
(8)发散性思考,寻求变化和新颖的解决方式,提出几种可能,而不只是寻找一个正确答案
发散性思考是创造力的“前身”,如果说创造力要解决问题,那么发散性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则是不断探索问题的边界,寻找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9)预先创造,不考虑事情被假定或常规的表示
不被束缚地思考,当然这个和孩子发展阶段相关,如果一个小女孩喜欢玩儿妈妈的化妆品,用口红来画画,这不是她在捣蛋,而是在探寻事物的可能性。殊不知有多少这样的探索被干扰和打断了。
(10)爱与思想做游戏,思维上乐于摆弄某种想法的可能性及复杂性
很多时候,孩子会突然说一句相当有哲理的话,那是他们在和自己的思想游戏之后的阶段性“结论”,比如如何解决旅行的时候想玩儿家里的玩具?如果他们给出各种“不靠谱”的方法,根本不需要否定他,他们自己会有判断,只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探究各种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想法日趋复杂。
用正确的回应确认孩子的创造力
挖掘和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当然不是鼓励孩子完全没有规则地大闹天宫,在自己不受伤,别人不受伤,东西不受伤的“三不受伤”原则之下,不妨和孩子一起疯一疯,撒撒野。
在工作当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思考和处理资讯的方式都不一样,但有创造力并敢于提出大胆想法的人一定是非常自信的。让孩子揣着创造力和自信去行走世界,我们就要用正确的方式来回应他们生命早期阶段的创造力萌芽。
图片发自创艺宝贝艺术是激发创造力最好的方法
要厘清一个观念,就是培养创造力不是一件高大上、不得了的事情,不是非要去参加昂贵的夏令营、参观硅谷、逛逛斯坦福不可,课堂里的互动白板和iPad也只是新的学习方式而已。因为无论怎样的教育颠覆,只有孩子才是教育的中心。
儿童天生具备的创造力,通过经常进行的高品质艺术实践,可以在成年后依然保持鲜活。艺术教育对创造力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再次重申,不是老师示范一种画法,孩子跟着一笔笔学的艺术教育),因为艺术中往往不存在明确的“正确”答案,这一点正是艺术追求的价值所在,也是创意源源不断产生的思维基础。
艺术在于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和过程中。这种过程不但需要灵活的大脑,而且要求思维训练有素。艺术教育还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
创造力不仅是感觉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一个典型的创造性过程,和艺术的创作过程是高度一致的。根据创造性经典理论,创造性过程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准备/头脑风暴(获取信息)—沉思(信息内部加工)—启迪/启发灵感(得出解决办法)—验证/交流(评估解决办法)。
图片发自创艺宝贝可以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解释这个过程,我家“曲不离口”、天天画画、做手工的小宝的万圣节糖袋案例:
和朋友一起去郊外看到树叶枯黄,吃了一个糖果没解馋,妈妈不让再吃,这些信息联系在一起(获取信息)。
怎么办呢?天气凉了,回想到去年的万圣节“不给糖果就捣蛋”游戏(信息加工);那么我提前做个不请吃就捣蛋口袋,到时候就可以多讨些糖吃,我需要工具。
这个夹子(以及各种材料)都可以用得上,然后动手(得出解决办法)。
作品秀,妈妈、哥哥看看怎么样?这下可以装很多糖果了吧?能否帮我粘得更牢固些?(验证交流)
要相信,儿童有能力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会用原创和发明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材料、工具和丰富的信息刺激。《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规定,在小学和中学阶段,15%的教学时间可用于正规的艺术学习。到高中阶段,艺术也是必修课而非选修课。在充满令人困惑的信息世界里,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年轻人探索、理解、接受和运用模糊性和主观性的事物。我们看到,中国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已经在政策层面重视起来,但还需要假以时日和更新理念,孩子们才可能真正受益。
在越来越技术化、综合化和多元化的社会里,艺术教育或许是最好的可能加强和保护人的个性及自尊的手段。提高自我认知和内在驱动才可能生发出更多的创造力。
图片发自创艺宝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