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年里情绪就像过山车,此起彼伏。
有过对未来的迷茫,对环境的厌倦,有想要逃离这座城市的冲动,又有着对未知的胆怯与向往,也因此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单人旅行-广州。
去广州的初衷是想要让自己焦躁的心情能够得到抚平,然而收效甚微。因为所有问题的源头在于自己,而并不在于环境本身,逃避终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两年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人工智能知识的普及,造成人们对未来的恐慌,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我。李开复说在未来十年50%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意味着未来的我们不仅要与人竞争,还要跟机器人抢工作。
于是从年初我就开始各种焦虑,由于自己现在做的是电商运营,日常的很多工作内容就是每天重复性的一些机械性操作,岗位涉及到技术性含量的东西相对较少,所以总觉得现有的工作迟早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自己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一技之长,想着一定要做那些别人所无法替代的事情才能够有一定的竞争力。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到底该做些什么才能够使自己拥有足够的竞争力,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呢?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
近几年最吃香的岗位莫过于程序猿了,从以前大家一直说着的码农,摇身成了香饽饽,好像但凡跟技术性的东西挂上钩瞬间就觉得自己的工作高大上。
某个领域拥有一定的稀缺性,未来就会有比较大的发展潜力,那么如何去寻找稀缺性就成了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解决的难题。我想未来大致上是属于那些会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整合大数据的那类人。
其实谁都没法预测未来哪个行业或者职位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取代的,唯一没法取代的我想就是人的头脑吧。人的大脑结构比一般物种要复杂的多,这也是为什么人类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者的原因。
人工智能的实现始终也是离不开人为的操纵,未来如果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我想在大的环境下,利是大于弊的,这就相当于多年前计算机的普及对人类的冲击道理是一样的。
人类没有必要太过惶恐,因为大概率上来说,未来人工智能只会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便捷。虽然这会造成失业率的上升,但是相对来说到了那个时候,国家的制度也会更为完善,福利也会更好,以后说不定每天只需要上班四个小时就可以结束一天的工作行程。
只是到了那个时候贫富差距相对来说会表现的尤为直观,温饱或许已经不再是个问题,精神上的享受和富足将会成为人们的焦点。
不安于现状的人很多,但是能做出改变并且坚持下来的人却很少。
这两年很多东西都已经悄然开启了收费模式,以前线上的一些互动和问答都是免费的,下载歌曲免费,看视频免费,支付宝转账存取都是免费的。那个时候知识付费还没有现在那么火,那个时候大家对知识的需求好像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广。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知识付费开始赶上了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人们愿意花钱开会员看网剧,购买数字音乐等。做完这些事情发现心里很空洞,于是为了解决心里的焦虑开始花钱买知识。买了一堆付费课程,坚持一段时间发现购买的那些付费内容和网上的免费内容并无非常大的差别,赶着知识付费的热潮一股脑冲进去的结果就是对付费内容的满意度实在差强人意。碎片化的学习,只会让自己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我们应当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不盲目跟风,主动寻找焦虑的源头和解决这些焦虑的具体办法,思考方法的可行性,是否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上半年的生活大致上算是过得比较规律,若无特殊情况,坚持每周跑步2-4次,每月阅读2-3本书,体重就在3-4斤左右徘徊,并没有多好的身形,但是因为有了跑步习惯,起码还算匀称。
上半年的工资收入并没有多大涨幅,即使每月的个人产出都在部门的一二名徘徊,然而面对一视同仁的制度自己并没有什么发言权。也是因此我才深刻体会到游戏的最大受益人一定是属于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也是为什么罗伯特·清崎一直想要让我们尽量不要待在E象限的原因,努力提升财商是我目前一直在做的事情。
想要完成原始资金的积累,这个过程还是挺漫长的,最好的办法大概就是不断扩充管道,也就是除固定工资,有其他额外的收入来源。
上半年的理财收益10.61%,同期跑赢大盘7.75%,其中也算是有一定的运气成分,部分也是抄了别人的作业。基金方面我选择的是几只长期表现良好的战斗鸡,不定时投入,基本没有卖出操作,股票也是差不多,因为从一开始自己的选择就是打算做中长期投资,并不在乎它一时的涨幅。之所以说抄作业是因为其中借鉴了很多大神的观点,承认自己的不足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现如今有了大数据的供给和信息的快速传播,只要勤快一点,多花点时间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即使做着自己并不十分擅长的事情多少还是会有所收获的。
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并不难,难的是从一而终笃定的坚持。方向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重头开始的勇气。你所经历的一切,在将来其实多少都会对你有所影响的,只是目前肉眼不可见罢了。
愿你我拥有一颗不老的心,敢和现实死磕到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