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比歇夫是一个将奋斗目标和时间紧紧链接的人,他和他们那个时代的人一样渴望做英雄,渴望自己能有所成就。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充分利用时间,所以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果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利用他的时间,他的奋斗目标就很难实现。
下面请阅读原文,看看他是怎样对自己严格要求,充分利用时间工作的。
原文:P78
……1966年,第一类工作共计1906小时,原计划为1900小时。与1965年相比,增加27小时。平均每日5.22小时,即5小时13分。
了不起!每天有5小时13分钟搞纯学术工作,天天如此。整整一年没有休假,没有节假日!5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也就是说,5个小时内没有什么歇一会儿抽支烟的工夫,没有聊天谈话,没有溜达散步。仔细想想,这可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一连几年的数字结算如下:
1937年 1840小时
1938年 1402小时
1939年 1362小时
1940年 1560小时
1941年 1342小时
1942年 1346小时
1943年 1612小时等
这是基本科研工作的时间,其他一切辅助工作都没有计入。这是创造和思考的时间……
任何一项最最繁重的工作,恐怕都不会规定这样的制度。人要给自己规定这样的制度,只能出于自己的主动
当然这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取得很好的成就,虽然没有用时间统计法,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相似的地方,他们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都会全力以赴。他们都对自己有内在的要求。
这段文字对我的影响:知道自己要做的事,然后在这些事上付出时间。在所有要做的事中又要分层次,奋斗目标和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相连,经常说的一句话“做自己该做的事。”有了深层的意思“做符合自己核心价值观和奋斗目标的事”。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的信念。
附:写《奇特的一生》便签的感受
1.逐渐感知时间的质感。以前时间只是一个虚的概念,时间与我除了固定的工作时间外,其他时间就是滑到哪是哪。现在内心除了工作时间睡眠时间之外,会有学习成长自助时光,写作分享助人时光,运动健身时光的概念,会清晰看见我的时间,看见自己对待生活的方式。看见自己的价值观。不断在成为更好自己的路上。
2.逐渐确认写作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去做任何迎合的事,听从内心的安排,建构内心的秩序。
3.写作时重点考虑读者的需求,希望自己的文字有些能量。
附对2月28日时间记录的分析
1.完成了6点到7.20的时间优化。 基本上6.00到6.15晨间日记,6.15到6.30个人服务。6.30到6.45是跳操时间。6.45到7.00个人美容,7.00到7.15吃饭。7.15到7.20穿戴出门。连续三天了,感觉对时间有了一点数了。有点小开心,有数的结果是从容。
2.宝妈成长27分钟。晨间日记15分钟
3.打球日,无阅读时间。出现阅读空白。需要在打球的两日另外安排阅读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