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遇见你,我花光了所有的运气。”
每次想到这句网络流行语,我眼前不断浮现与张老师的美好遇见,一辈子也忘记不了。
在2007年暑假,在烟台龙口大夏书系论坛上,张老师在讲座现场奖励家里藏书上千册的读者,我是获奖者之一。
2017年暑假,在厦门英才学校教育行走现场,作为教育行走活动压轴的节目,张老师分享了《教师如何写一本书》,这个讲座是非常抓人眼球的:
“关于教育写作、关于写作,其实我一开始就在不断重复着讲,我觉得今天大家看我的书就可以知道,我是一个用书籍的高度增加自己身高的人。所以我一直在写书,写着写着,我就可以站在我的书上面了,哇,站很高。”
“每个老师都可以想一想,比如说,你对教育写作、对教师想写一本什么书,思考你最感兴趣的问题,你最困惑的问题,想到什么就可以写在黑板上来,说不定也有奖励哦,我们需要某种诱惑。”张老师手中举着几本书做诱饵。
他的话音刚落,怀揣写书野心的我,跃跃欲试抢先跑上台,到黑板上写下了两行字:
“我的不成功比成功多。”
“我是一个失败专业户。”
“写在最上边的这个两个问题是哪个老师写的?你怎么老想到你的不成功比成功多?”
我不好意思地站起来,想听张老师如何解答:
“其实,全世界所有人都是‘不成功比成功多’,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成功比不成功多。‘不成功比成功多’这是人类的宿命。所以从精神上说,你不要拒绝它,也不必一直感到沮丧,这就是我们可以热烈地接纳的东西。
其实这是一种转化,这个转化是指我们能够接纳所有的我们作为失败者、我们作为凋零者、我们作为边缘者这样一种身份。在我看来,做为一个教师,能够接纳自己的不足,这就是很值得写的一本书。 ‘不成功比成功多’是常态。
第二,有时的不成功你要去接纳,它有可能转化,你可以坦然地面对这个不成功。当然,还有一种更为重要,也可能这个不成功会换来,或者说有机会转化为更大的成功。比如说一些伟大的作家,到了晚年终于写了一部作品,自己也觉得不怎么样,却成为名垂千史的巨著。对于个人的境遇,放在这种格局里,我觉得所谓的成功与不成功也不必太在乎。我就做一个普通人嘛,我继续努力、继续享受我的写作。”
“‘我是一个失败专业户’,你都在哪些地方失败了?”张老师好奇地问。
“晋职、评优都失败了”我不好意思地回答。
“嫁人没有失败吧?”
我难为情地摇摇头。
“我要归纳一下:我们身体很健康,我们嫁对了人,我们的孩子还算有出息,我们的工作我们还爱它,我们绝对不是“失败的专业户”,不能把晋级的失败看成是人生的失败。换一个视角去思考人生,也是教育行走的目的。无论你走到哪儿去,都会找到真实的自己。所以我觉得不必把自己看成‘失败的专业户 ’,其实能走到这儿来才加教育行走的,都不是失败的专业户。因为我们心中还有激情,还有梦想,还有对一个更好的自己的期待。
我也相信你,好吧,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鼓励她。”(全场掌声)
以上刻骨铭心的一幕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非常感恩张老师,许多年来我一直没有机会当面向他道一声感谢,今晚借此平台真诚地像张老师道一声:感谢有您,改变了我的人生。因为从小我就因个子长得矮,长得不漂亮,让我自卑不已,工作上的坎坷挫折也令我沮丧不堪。天都快要塌陷的自卑感压抑着,就这样在张老师睿智风趣的一席话中烟消云散了 ,我释怀、接纳了真实的自己。
真正的好书,在时光的打磨中散发出一股夺人心魂的香气。《教师的使命》第三章是《以教育为志业》,在第117页“所谓志业,矢志于此,立志于此。所有的挫折,所有的不幸,我们都不要在别的地方找理由,先在自己身上找理由。我就是在自己身上找理由,对自己的矮个子的心结就释怀了、习惯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由于疫情,不能见到可亲可敬的张老师,聆听文质说,阅读他的文字同样能达到一种疗愈的功效。让我在阅读之旅中变得自由、澄澈、安宁,打开一扇提升素养的门,促使我不断提升生命版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