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做了武城县的县长。孔子问他:“你在武城发现人才了吗?”子游回答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抄小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住的地方来。”
武城宰:武城的地方官,相当于武城县的县长。武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澹(tan)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千羽,武城人。偃: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
武城是鲁国的一个县,子游做了武城的县长。其实,孔子的门下的这些出色的徒弟,都不只是闷头念书的;一旦有机会从政,还是会去的,最起码也能做到把一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也代表了孔子当时的教学风格,就是教人能做事、会做事,绝不是培养书呆子。
子游在武城做行政长官,孔子当然很关心了,有一天碰到了他,孔子就问:“汝得人焉尔乎?”意思是,你有没有找到好帮手?子游回答说:“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澹台灭明做事不走捷径,没有公事,不去叨扰上司,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奉公守法、不惯逢迎拍马的人。这句话很好理解,可是很多为官者很难做到这一点。在古今中外的官场上,这样的人很少见,大多数人还是热衷于拉关系、套近乎,处心积虑营造与上级的关系网,有些人常去上司那里走动,就是混个脸熟也好。但是澹台灭明“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足见其正直无私。
值得补充的是,澹台灭明也是孔子弟子,字子羽,小孔子三十九岁。子游说这话时,他可能尚未进入孔子门下学习。(子羽)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光听一个人巧舌如簧,孔子对宰予就失察;然后“以貌取人”,又“失之子羽”。这是孔子的自责,因为澹台灭明虽然长得丑,但是为人耿直磊落,让人敬服。

走路不抄小道就是不走捷径,引申出来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不走后门。因为不走后门,所以也用不着拉关系,用不着到长官的家里去搞“勾兑”,联络感情。
这是什么样的人才呢?这是行为端正,廉洁奉公的人才,而不是我们今天很走红的“公关”人才,也不是在官场中兜得很转的那些特殊人才。
这种人才在政治清明,风气很正的时代是可以一展宏图、飞黄腾达的。但在政治不怎么清明,风气不正的年代里就有一点不合时宜了,很难把官做得大,做得长久。
子游欣赏这种人才,说明子游为政比较清明,子游的县衙门里风气也是比较正的。不开后门,不拉关系。这不也是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吗?
今天学习了不开后门,不拉关系。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