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的互动是自己一生得预演,在小时候定义好的“我”的模式,在生命中会反复上演。佛洛伊德的《自我和本我》中把它叫无意识动机。
梅兰妮 克莱因划分婴幼儿期:0-6个月是子宫延续期,婴儿刚从自己的小世界出来,还没有反映过来,觉得我=母亲=全世界。觉得自己是创世的神明一样。这个时候如果他一哭你就抱起来,他就会认为:我被这个世界接纳,我在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这个时候他就会拥有最初的生长的力量。佛洛伊德说:“我发现,那些认为自己被母亲喜欢和偏爱的人,在生活中会展示对自己的信心、无法撼动的乐观,常常显得英勇,而且总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所以不要婴儿期就延期满足,孩子多哭一会再抱这种歪曲理论,会让孩子固着在婴儿期,影响孩子成长。
固着在婴儿期的人,会抑郁,还会患幽闭恐惧症,所以喜欢逃跑(频繁跳槽、四处流浪)。因为:宇宙、我、母亲是不安全的,要逃避,要离开。
6个月后是“分离&个体化期”。因为6个月才能看清东西,才能看到母亲的长相,这个时候才意识到母亲和自己不是一体,自己是分离的个体。此时会有分离的痛苦和焦虑。这个时候母亲要多抚摸孩子,让他感觉到被喜欢,从而喜欢自己的存在。第一次接受“我”的概念。并且获得一个讯息:分离不是痛苦的,分离也可以是安全的。当他认同分离是安全的,就开始认同我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并且内化母亲这个非我宇宙。这是第一次分离、整合和统一。后面的每次整合统一都带着第一次的影子。所以母亲是多么重要的一个角色啊。
佛洛伊德认为:幼儿园阶段人格已经基本定型,没有和母亲建立正常依恋关系就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无法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世界充满不信任,投射到自己身上就是基础的、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
母亲从来都是人力量的源泉。女孩抑郁了、生病了,就和母亲同睡几个晚上,基本就缓过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