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开讲》(提纲) 47171005(一)5:00~
一、咬文嚼字。1.说“也” 2.恒、常之辨(含邦与国,盈与倾,) 3.治与若(水);
4.注与奥 5.始与贷 6.解与径;
7.损、益与奉 8.道者与儒者的用词差异:“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儒言(老子、道者,不屑于言“则我者贵”),“知我者希,则我贵矣。”——道者,或可言。 9;燃与然
二、一孔之见。老子思想、道的价值:人,恰恰是在为他人服务中,体现出自身价值的。道法自然(燃)”——道法自燃,像太阳、干柴、野草那样,燃烧自己,发光发热,这个世界,就会少一份寒冷,而多一份温暖。~7:55;~10:14
三、“由”感而发(经文解说)
《老子》的理念与传播 47170612(五)13:55~
一部《老子》,两千多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无相生,时空变幻,转瞬即逝。
有无:有无之相生也。(有无相生)人从被孕育到出生、成长、奋斗、辞世,完成了一次“无有无”的循环。众人多知“无生有”,寡有人知“有生无”。无中生有,是创生;天生无难,人生艰。有中生无,在身边,随时随地,要珍惜(当下——的状态、时光、幸福,稍纵即逝)
消极避世说。
愚民说。
诡诈说。
修身说。
帝王之术说。
缺乏:积极上进说(在下愿倾力挖之掘之)
修身、齐家、治邦、明道于天下说。
《老子》中的太极思维与太极句式:1.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21,,5)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26,63)3.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46,2)4.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5,42)5.
天下之道。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42,77)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31,81)
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42,77)
《老子》的理念与传播 一尘
《老子》的“平民”视角、“公”天下“观念”与挖掘:1.大道甚夷(平、易),民甚好解。(16,53)2.吾言(道)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35,70)
3.不上(拔高、推崇)贤(钱财)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金银珠宝,稀世珍品),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47,3)
一字千(万)金,相去甚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1.夫唯道,善始(贷)且善成。(3,41)
2.道者,万物之注(奥)也。(25,62)3.上善治(若)水(52,15)与水德(43,78)、江海(水性,因水而成。)(29,66)
得、德之辨:对人(这种物来说),一得、二得三得(均合于道),慎终如始,而至万得,可合于道之德(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毛泽东同志把握道生一之范例:延安时期的黄(杀人案),建国初期的天津刘青山张子善的贪污案。天德公,人德私。人德公者,百不及 一,千 不及 一,万不及一,可遇而不可求,不可奢望。在人间要尊行“道1法2德3”(注?)而至“法2道1德3”——在人间,德,是不容易得到的,必须通过长期甚至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修炼(修身养性),才有可能达到的。(当然,极个别人例外。)
《老子》的理念:窥天地之变化,示(垂象)之于人(含圣人),言万物变化之机窍(玄、道),修身、治国(身外国与身国)、邦、天下,两不误。(内外兼修)。洒向人间都是爱,这种爱是慈爱,非仁爱。慈爱源于道,如阳光普照;人爱源于心,发时即有偏倾。慈是一种善,(无选择,如阳光普照万物);仁是一种偏(有选择的爱)。慈,可能是一种默默的关注与曲突移薪的呵护;而仁,是“你看,还是我对你好吧!”
得+“道生一……三生万(物)”=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处下、守静、江海、水
点化、启迪、重视、强调:发展(创造)、成长的可能性
柔弱胜刚强是指“树”的牙尖儿(生发性)胜过木质(部分)。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兵强(僵)则不胜,木强(僵、枯)者恒。
天道与天之道:
《老子》:《道德经》、《德道经》与我 一尘47170522(五)18:27~
前言:中国(华)文化源流。中华文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追本溯源,应有其根。人(类)生而无语,渐习创语、言、文、字、习、俗,而化之,其皆源于道,道法自然。中国(华)文明(化),根于道、源于道、化于道。道文化,犹如日月,护佑中华民族,历尽艰险,繁荣昌盛。47170529(五)6:20~7:15
在下之所以釆信了熊春锦校注的《德道经》,并非仅仅因为这一本书,而是因为他对中国(华)文化的源流梳理、厘清、厘定与挖掘。恕在下孤陋寡闻,从老子、孔子以降,到他(指熊春锦先生)之前,并未见有人提出“中国(华)文化道德根”、“伏羲易道、黄帝法道、老子德道”的观念,对“人生六阶段”、“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中年养德,老年养福”的界定,对“从听诵到诵读的诵读五境界”、“恭熟忘合灵”的揭示,对“诵读经典”、“《德道经》,《周易》,《黄帝四经》,《黄帝内经》,《大学*中庸*论语》,《七小经典合璧》”的界定、使用程序、方法,对“运用一元四素(德与道为一元,象、数、理、气为 四素)解析法”,“对东西方科技文化各个时期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方法和基础教育的科学性,也客观地分析了近代西方科学水平,反超中国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失误和不足,提出了与中华传统教育模式一脉相承的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的一整套思想体系,“由于其理念提纲挈领、系统全面,其方法紧密结合人体生理、心理特点,”使在下愿意釆信、运用、推介,并在若干年的诵行、诵化过程中,在老子“道生 一,……三生万(物)”的教育原则、创造力培养法则的感悟下,有所推进。(47170605四0:00~3:20)伏羲易道,黄帝法道,老子德(得)道。用 三示化与试化:
伏羲易道。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2,.善不积不足以成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黄帝法道。1.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2.巢居者察风,穴处者知雨,忧存故也。3.至静者正,至正者圣,无私者知。
老子德道。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2.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3.为之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孔子。1.朝闻道,夕死可矣。2.居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3.吾十而 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毛泽东。1.为人民服务。2.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7:53
一、我与《老子》
1981 年上大一时通过一本《名人名言》,选了三句话。第 1 句话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二句是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第 3 句是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时对“道”的认识,约略在“规律”的认识层面。对第 1 句话的意思也不甚了了。望文生义都很困难。从来没听周围人说过、用过。老师中也没有任何人提过、用过。为什么选这句话?好像是根据“三思而行”、“事不过三”、“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感觉中国人好像与“三”有着不解之缘,这句话也提到了三,而且还“三生万物”。于是最初生硬的理解成“按照规律创造一,创造二(①同于 一 的 二,②不同于 一的 二),创造三(①同于 一、二的三。②不同于 一,也不同于二的三。),过了三,就一点点习惯了、熟练了,即“向万飞奔而去”(生万物)<~19:29>
道德经、倒得经,德道经、得道经
《道德经》及其传播
道与德。
身、家、国,与治
版本对比。1.上善治水与若水。上善治水。红旗渠,毛泽东,八万座水库修建。体内之水。修身养气。2.道者,万物之注也与万物之奥。3.夫唯道善始且善成与善贷且成。4.5.6.
价格双轨制,乃万恶之源。
注?《黄帝四经》道法篇:“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47171005(一)10:15修改与充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