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文化传播思悟日记2.一尘
道历471707012(三)5:00~5:44,西历202007012 输入7:55~9:10
“人道”之一,揭示——因《老子》求真校勘而得
人道:"先入为主"与“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对于《老子》的各种版本,谁先学习、接触、熟知了哪种,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融合而亲近”之感,再遇“不同于此”的“非此”会排斥,除非自己的“大脑”“命令自己调整、吸收、接纳、改变”,才能达成“新的改变”(或主动或被迫)。现在我们要“校勘”,一些人,反对“校勘”,皆因于此,且是基于 2000 多年的影响(或可说从汉武帝开始,至今)。只不过借助于帛甲帛乙本的出土(西历 1973)传播,因其合理性的存在,“校勘”已经在小范围内,潜移默化的发生。我们现在所做的校勘,只有定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高度,才有意义和价值。“校与勘”的“可接受性”与“合理性”,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在 校勘中磨合,在校勘中逐渐达成共识。形成共识的过程就是一种(真正)推广的过程(以校勘的方式,磨合、推广)。形成文本是校勘的外化和阶段性成果。
思变者,“求”新;拒变者,“守”旧。(人道之二)
为了配合习主席两个 100 年的目标,在下以为,我们可以在建党 100 年时拿出一个文本,献礼。然后再经过 30 年的努力,到建国 100 年时再拿出一个(更为成熟的)文本。
中华文化,以道为本源。伏羲易道,黄帝法道,老子因立道而得道,孔孟揭示了人道。对中华民族来说一部《老子》,五千余言,言简意赅,涵盖天地人三界道,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从祖到孙,从生到死,人人共知、共研、共修的,终生,由诵读而至熟练的,入门第 一部经典。如此,中华民族,才有可能,达成长盛不衰的效果。诵、行、觉、悟、研、修《老子*道》,从入门的尊道而为,尊道而行,累月经年,几十年如一日,渐至达成得道之态,而至“居道而为”(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一部《老子》,因其垂象、点化、启迪(作用),或可称之为《得道经》。~9:0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