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读后感重点在“感”,而你只是概括提炼了主要故事情节,没有把内心的“感”写深刻。
作家写小说是创造,是通过虚构艺术人物表达自己。我们阅读其实也是创造,是通过作家的文字发现自己。
所以我们的阅读感悟其实代表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善于阅读,说明我们善于思考,那么我们的文章就有深刻的洞见,可以带给读者启发。否则我们的文章就没有社会价值。
每个人的思考力都是有限的,所以需要从别人的文章中借鉴思想。
我们写作者要比普通人阅读更多,思考更多,才能站得比普通人更高,看得更远,写出值得别人借鉴的文字。
一本书放在那里,是没有价值的。只有我们打开它,投入自己的感情阅历去赋予它意义,它的价值才得到体现。所以书只对阅读并且读懂它的人有价值和意义。
每个读者的境界不同,因此读相同的书所感知到的东西也不同。书的境界高低不完全在于作者,更在于读者。从一本书中读到的是故事还是哲理,是热闹还是启迪,主要由读者的心态决定。
年轻人喜欢看故事,因为他们经历有限,所以对别人的故事很好奇。
而中年人本身就是故事,因此对别人的故事已经没有兴趣,而更多地挖掘精神内涵。
②理性思维(悟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锻炼出来的。经常思考一些深刻的大道理,几十年如一日,理性思维(悟性)就会成为习惯和能力。
每天想明白一些小道理(渐悟,小悟),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变化。但是发生突变(顿悟,大悟)时我们就会感觉很明显。
大悟经过几次,就会大彻大悟,和佛陀的境界是一样的。
我们只要按照佛法去思维、修行、证悟,一定会有成功的时候。
③修行是觉醒的开始。找到了佛法,以佛法为生活方式,我们离开悟自在解脱就不远了。不相信佛法,不修行佛法,说明我们还是糊涂人,还活在梦里,没有觉醒。
佛法是高等科学,高等哲学,是理性思维的最高境界。要学习全方位无死角立体思维,必须借鉴佛陀的智慧。
④挑战简书日更就是挑战自我,愿意通过写作形成自律的习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自律也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获得自由。
任何行为,包括写作,只有成为习惯和潜意识,才能做到自动自发,获得成就。否则就只是玩一玩而已。
写作要成为习惯,就已经是修行,成为了信仰。养成习惯并不容易,一百天也不够,需要几十年如一日。
林清玄通过写作修行,每天写三千字,一直到生命终结。他年轻时的计划就是这样的,也确实做到了,因为他把写作和修行联系在一起。
培养习惯,最好“要事第一”,每天清晨起床后立刻做。对我来说打坐是最重要的,所以是清晨第一项任务。而且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打坐,即使感冒了也要坚持。
然后就是写作。清晨,上午,下午,我都在写,永远没有节假日,感冒也不中断。
许多人爱好写作,挑战日更,却把写作放在一天的最后,晚上睡前,这样就会因为疲劳而中断。
经过一天劳累,人已经精疲力尽,却要做“挑战性”和创造性工作,这样怎能不遭遇意外或者失败。
好习惯不要太多,否则不容易培养。坚持一两项最关键的就可以了。
对我来说打坐,写作,最关键,这两样绝不会忘记。其他可有可无。
当然还有许多良好的习惯是因为一两个主要习惯而衍生的,也会不知不觉地养成。比如我的早睡早起,读书,写毛笔字,晨练,打扫环境卫生,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