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将《非暴力沟通》全书读完。
前面几个章节介绍非暴力沟通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后面几个章节介绍了非暴力沟通在倾听、表达愤怒、表达感激等场景的应用。
这本书几年前就接触了。看了一半,就搁在一边。
以前看不下去的原因是觉得翻译后的文字有点奇怪。比如这种沟通方式就叫非暴力沟通。举的例子社工或者监狱的场景。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没有迫切的愿望去阅读它。虽未细读,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要素还是留在脑海中。
此次因女儿的老师极力推荐,于是重新翻起这本书来。
结合读书笔记再次阅读此书,颇有感受。
一、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是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意想通,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举个例子,我女儿不喜欢收拾,她的房间常常很乱。我平常是这么跟女儿说:“你看看你的房间床这么乱,赶紧收拾干净!”指责和命令就这样脱口而出。
运用非暴力沟通四要素的过程,我会这么表达:“女儿,我看到你的床上有两件脏衣服,被子堆在床上。我不高兴,因为我喜欢整洁。”最后我提出要求:“我希望你将脏衣服放进洗衣机,把被子叠一下。”
第二种方式,我通过观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进而向女儿提出请求,避免了指责和命令的语气。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敏感又容易波动。特别是一句无心的指责都可能成为导火索。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由于描述客观事实,尽可能的避免情绪上的对立。
二、与非暴力沟通相对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相对的沟通方式是怎样的呢?
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至于彼此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作者称其为“异化的沟通方式”。我更愿意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明:来呀,互相伤害呀!
在日常生活中,“异化沟通方式”随处可见。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这些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常常发生,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
这本书举了许多案例来说明。我想从育儿方面来说说我的感受。
1 道德评判
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我觉得道德评判有点类似于“贴标签”。比如有些人辅导孩子作业时脱口而出的“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这些就是在评判他人,给孩子贴标签。贴标签时间长了,会对孩子造成负向作用,在这种语言环境下,孩子的上进心、自尊心被扼杀,也许就成为了“笨”那样的人。所以,有人说孩子是被骂笨的。
2 进行比较
“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某,学习多自觉啊!”“我同事的女儿今年考上重点中学了,你怎么就没人家这么争气呢!”这些话语是不是很熟悉呢?比较会蒙蔽自己的双眼,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家孩子的缺点,不断打击孩子积极性。比较并没有像父母想象那样激发孩子的进取之心,可能埋下嫉妒、自卑的种子。
3 回避责任
书中指出,我们对自己的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回避责任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有时我们把自己情绪的原因归为他人。比如前段时间非常火的帖子,家长因为辅导小孩作业气出病来。这些实际上都是回避责任,让他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的表现。
4 强人所难
“如果你不听话,就不可以看电视”类似这样威胁的话,有些父母可能说过吧。正如书中所说:我们可以通过惩罚来教训他们,但如果我真的那样做了,他们迟早也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
对于惩罚,《正面管教》认为惩罚从短期来看,也许有用,但是从远来看,它会造成孩子反叛,抵制,或怀疑,羞辱,内疚不再信任自己的价值。惩罚只会使一种很有挑战的情形恶化,让大人和孩子一头扎进权力之争中,最终惩罚会造成更多的不良行为。
三、非暴力沟通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双方都舒服的方式,但所提倡的并不只是一种话术,首先它强调要先照顾好自己的感受,才能够照顾好别人,其次,非暴力沟通的内核是接纳和允许。
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基于觉察的沟通。
我更喜欢“基于觉察的沟通”这种称呼。更能说出非暴力沟通的精髓。
最深刻的感受是不再急于评论对方。通过观察,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到感受来源于自己哪些期望或者需求,从而提出请求。
非暴力沟通基于心,基于爱。希望大家阅读这本书,并运用它介绍的方法。友爱的世界从沟通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