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重点解决:
“如果要宣称人类沟通基本上是合作型的,我们会碰上一个问题。明确地说,就是我们没办法解释这种合作式沟通如何演化出来……”
(吐槽下,这种原文翻译有好处,但是做原文书摘的时候,就会遭遇啰嗦的定语和倒装翻译。)
通读本章:
5.1互助合作的出现
5.1.1黑猩猩的团体活动
黑猩猩会在群体狩猎过程中,有驱赶者和围堵者,一个追逐,一群围堵以防猴子从可能的树干跑走。(可怕的小信息,黑猩猩是会猎捕猴子的。)
作者认为黑猩猩群体狩猎不属于沟通合作,因为通过狩猎后的分食方式;结合将两个猩猩放在一起,观察合作获取空间内的一块食物,综合得出,他们的猎食方式,不是合作型的,更像是帮助型。同时,给出另一个反面例子,倭黑猩猩不会,猩猩和人会,那么倭黑猩猩不会,就无法判定,互助合作的出现是在类人猿阶段出现的特征。
(这是人类的实验,按照人类的目的去解读猩猩的动机和行为,按照生物遗传学,也说不通。有些时候,学术看来像狡辩。可怕的是,在作者判定黑猩猩没有合作沟通意愿和机制的论证过程中,看到了团队建设和团队沟通的类似点,即与我无关的不主动,和不影响我的利益,各有所得的前提下,互相“帮助对方”而产生的“合作”。这种合作,作者是不认可的,认为不是共同意图的合作式沟通。)
5.1.2人类的合作活动
通过对5.1.1中的人类儿童行为,表示,孩子可以与人合作式沟通,更大一些会觉察是否合乎规范,也就是实验中的,当成人终止游戏时,孩子更倾向于继续完成,及希望/鼓励成人继续完成,而黑猩猩不会鼓励成人完成。
这一点,也有点非议。黑猩猩的游戏与人类游戏不同,人类与儿童的日常互动规范/游戏目的非生存目的的接受,与黑猩猩也并不相同。做出这样的判断,也有失公允。
5.2 合作沟通的出现
5.2.1 互利共生的合作与提供协助
(宽容个体的出现与驯服)
5.2.2间接互惠及告知以提供协助
(利他主义)
一个小信息:田野调查中发现,黑猩猩与同伴互惠体现在,接受食物者以性交“回报”赠食者,在打架时援助赠食者,与打猎后食物分享没有关系。???这段在说什么?怎么又没关系了pass 搞学术的人也想搞出耸人听闻的标题党吗?
个体的互惠:好名声、炫耀(为了性选择展示知识丰富显示社会力量,告知别人在团体中与其他人名声有关的事)、适应性情景(如教育下一代带来整体适应)。
(葛莱斯沟通意图再次出现)
两个有体会的知识点:沟通者传递有用或有趣的信息(告知式),或者他自己的状况(合作式请求);接收者相信告知信息是对自己有益的,或者是在对方那里变得更有帮助,来强化自己的好名声。那是为了人类时常(排除某些情况)总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谢意,对双方的名声都有好处。(此处要发圈,希望大家谨记,这是人类的本性,不是你任性的江湖。)
5.2.3文化团体选择与分享态度
即共同文化的团体,包括有归属感的团体,公共空间让名声和规范制裁等考量可以运作。
沟通虽是美妙的工作,却也有缺失,因此只有让强势的社会常规众所皆知,以抵制说谎,这样那些(没有正当理由)说谎的人才能名誉扫地。【参考劣币驱逐良币与良币驱逐劣币】
5.3惯例沟通的出现
5.3.1趋于任意
(符号标准化)
从任意到稳定,稳定对于新学习者的任性性。
5.3.2转成声音模式
人类最早的沟通惯例不会从类人猿的声音沟通开始。
口说行为具有公开性,所以这与上面的文化团体选择与分享态度中的名声相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