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浪漫远比现实残酷(6)—丧葬

作者: 竹林深处_ef71 | 来源:发表于2022-06-22 15:46 被阅读0次

    宋朝的丧葬文化也应该算得上是时代标志符号,为什么称之为文化?我想应该从几个方面去理解它:其一,丧葬的流程非常复杂,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约束;其二,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宋人喜欢以“活死人墓”等方式表达自我的吉祥祝福;其三,丧葬方式的多元化有鲜明时代特点。

    宋朝的丧葬按照司马光老先生制定的规范,从为死者招魂到最后一次祭祀,一共分为十八个步骤,其持续的时间有二十七个月(即两年零三个月),且不说古人能不能按照这种节奏完成整个流程?就是放到现在,我想应该也没几个人能按照节点完成每一项动作,时间上难以保证,配套的活动则显得更加困难。在宋朝,平民百姓家里没有余钱,平日忙于生计,既买不起全套的丧葬用品,也没工夫穷年累月地在家守孝。天天祭祀,不出去工作,难道让一家老小饿死吗?所以司马光老先生制定的礼法,并不要求所有人遵守。他制定的那些规矩,很多人不能遵循,因为实际情况不允许,不得不从习俗上进行简化。

    活死人墓是什么意思呢?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在人活着的时候修墓、做寿材。宋朝人对此十分热衷,主要是由于活着时修造坟墓,名曰“寿堂”,然后开心地等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岁月静好,入土为安。墓前用“寿神”的雕像守卫,墓道用镇墓石把守。人还活着,却提前挖好坟墓,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实在很不吉利。可是对宋朝人来说,这样做却是大吉大利,一是可以避免将来死后,儿孙临时抓瞎,买不起棺材,挖不好坟墓。二是有“厌胜”的作用,试图用一座没有尸体的空坟来糊弄那些不期而遇的死神。古代中国人讳死,但从来不忌讳在屋里放棺材。人活着时就备下的棺材,美其名曰“寿材”,认为不但不晦气,还能让人长寿。

    丧葬的方式自古以来就比较多元化,在宋朝多以火葬和土葬为主。其实火葬在宋朝经历了由被禁到放开的过程,北宋初年的《宋刑统》,这部法典严禁火葬,子孙埋葬长辈,只许土葬。敢烧长辈灵柩,流放两千里;敢烧长辈尸体,判处绞刑。灵柩不能烧,尸体也不能烧,当然是禁止火葬。但是到了南宋,编撰《庆元条法事类》的时候,整部法典当中已经完全见不到关于火葬的禁令了。这说明,宋朝官方最初是禁止火葬的,后来顺应民意,对火葬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虽然土葬一直是传统方式,但为什么火葬却在宋朝备受青睐?无外乎三种原因:火葬比土葬便宜,火葬比土葬卫生,火葬比土葬节省土地。这些都是从老百姓自身利益出发,大家一种自发的选择。

    现在国家大力推行火葬,以及更为环保的冰葬,大部分地区已经明令禁止土葬。土葬不仅仅是一种方式,里面还包含着诸多礼法约束,从入殓开始到尽七结束,这一系列的乡规乡约让现代人难以适应。不同丧葬方式虽然是一个人生命终点的最后仪式,但更应该让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式走上前台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宋朝的浪漫远比现实残酷(6)—丧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qu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