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吞悠扬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3052/eb672590eda7aad1.jpg)
“所谓悲剧,就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人眼前,毁灭给人看。”——鲁迅先生到底是否说过不详,反正我确实看过
我们小学建在两村之间,因为学生人少,附近两个村庄合上一个小学。两排白墙红瓦的平房坐落朝南,前排是一到五年级的教室,后排是老师办公室、食堂和仓库杂间,西侧附有一个硕大的泥地操场,这简单的布局就是我们学校。每年春、夏季节,布满青草的操场就是我们天然的足球场,可是往往玩不了几天就需要把操场清理的“寸草不生”,老师对我们的不理解统一答复是“检查需要”。
小明是我小学三年级同学,此乃真名,非小学生写作文式统一杜撰,以至于别家学校写作文主角都是小明和小红,我们小学只能写小刚和小红,姓氏为了尊重隐私就不说了。小明外号“废物”,这是数学老师给起的。拿他老人家的话说,人是从小看到大的,这娃脑子聪明但都没用在学习上,每天上课发呆不知道想什么,家里穷的连老鼠都不下崽,苍蝇无处打转,这样的下去长大后也是社会的累赘,百无一用是为废。
写到这里我还是想絮叨几句,本文没有含沙射影地针对任何教师,我是80后农村娃,当年城市里情况我不了解,在我们农村学校,责骂和体罚学生是光明正大甚至极其有效的教学手段,经历过的都知道自己当年有多顽皮。家长对此也是颇为支持的,几乎没有因为这事去学校闹过,大家心知肚明一切是为了学习,这应该属于年代共识了。当然学生都是极其反对的,包括我在内,作为一名数学学渣,刨除自己的懒惰以及天赋因素,深以为与小学初中数学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关,让我对数学产生了厌恶和逆反心理。
我们甚至衍生出了五花八门的体罚方式,抽教鞭、蹲马步都是传统手段了,保持身体前倾单腿站叫金鸡独立,单腿罚站并手持扫帚保持一直挥舞叫白鹤亮翅……这些还是基础手段,罚站黑板的你见过吗?就是下踩黑板下沿,上抓黑板上沿,如此撅着屁股侧挂在黑板上,美名曰狗熊上树……花招太多了,以至于同学被罚时,我们在下面哄堂大笑着,回想起来,甚是可笑。
咱们说回小明有多废,考试次次倒数第一这是基本操作,咱就不浪费篇幅了,最废的是全班同学无论高矮男女,谁不爽了都可以打他一顿出气,小明只会抱头蹲在地上咧嘴笑笑从不反抗也不生气,过后还是跟大家正常相处,以至于我们对这种霸凌行为丝毫没有愧疚感。平常我自认为是一个好人,这辈子没做过什么恶事,但回想起他,实话实话我也打过,只能暗叹一句,人性本恶,聊以自慰。
数学老师有个女儿叫苏萍,喜欢扎双马尾,人很爱笑也很可爱,是我们同班同学。作为老师的孩子,一开始是我们巴结的对象,但后来逐渐演变成我们排挤的对象。数学老师对我们体罚太狠了,直接导致大家都不喜欢苏萍,但也不敢真的做什么,只能孤立她,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孤立应该算是一种十分狠毒的惩罚了。苏萍对此倒是很淡定,每天自己低头学习毫不在乎,她也还有一个好朋友,就是小明,或者说小明对谁都是一视同仁,所以平时只有小明愿意跟苏萍说话、玩耍。
“废物”小明第一次让我们刮目相看是在一堂数学课上。
苏萍不小心把笔帽碰到了地上,在数学老师看来这就是课堂小动作,没有认真听讲,怒气冲冲的走过来,毫不犹豫的啪啪给了他女儿两巴掌,苏萍细嫩的腮帮子瞬间红肿起来,眼里噙着泪花却不敢哭出声,整个教室……噤若寒蝉和万马齐喑用在这里或许有点过,但是我着实感觉当时的气氛比这还夸张。
“啪”
一声清脆的拍桌子声让全班都跟着打了个哆嗦,小明大大咧咧的站起来指着数学老师道:“你凭什么打女生?”
我们都难以置信的看着小明,先不说这逆天大胆行为,他嘴里竟然能说出这话。
数学老师也被问愣住了,这还真是第一个敢正面跟他叫板的学生,半天才反应过来,气的哆哆嗦嗦指着小明鼻子道:“你个有娘生没娘养的小兔崽子,知道教养吗?还敢用手指着老师,我要干什么轮得到你一个废物教?我教育她的时候多了去了,轮得到你咋咋呼呼?”
闻此,只见小明二话不说,抄起屁股下的凳子就向数学老师的脑袋砸去,但毕竟只是三年级的孩子,力量和速度跟大人比差距太大,被数学老师抬起胳膊挡了下来,小明再次挥起胳膊还想砸,我坐在小明的前排,赶紧合上下巴和周边同学上前拉架,整个教室瞬间乱作一团。
数学老师虽然头免于开瓢,小臂还是被砸出了裂纹,打了许久的石膏。至于小明,学校开大会批斗、做检讨是肯定有的,具体的惩罚我记不住了,小明属于贫困生,应该是义务教育政策让他没有失学。
小明这一凳子切实替全班同学解了闷气,其实当时大家也并不是单纯拉架,而是怕小明吃亏,他那常年营养不良的体格怎么可能打得过一个健康的成年男子。从此小明还是一如既往的废物,但大家很默契的没有人再欺负他。至于那天他为什么会爆发我们并不知道,他妈受不了穷日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撇下他跟别的男人跑了,他也恨妈妈,所以他妈并不是他的逆鳞,我们平时都没少拿他妈开涮,他都呲着牙乐呵呵没有什么过激反应,至于苏萍虽然跟他关系不错,但是谁会为了一个好朋友打老师,而且还是人家的女儿?这在当时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谜。
秋风吹尽繁华,秋天代表着成长,春华秋实,秋天代表着收获,秋天一直都是被人们歌颂的季节,农村是对秋天感受最真切的地方。然而农村的孩子往往不怎么喜欢秋天,虽然会有很多解嘴馋的好东西成熟,但也是农村最劳累繁忙的季节。
学校跟农田就间隔了一条泥土马路。体育课是下午最后一节课,数学老师进屋通知体育老师有事请假了,这节课他带领大家去劳动体会生活。我们全班同学被数学老师带到了他家地里拔花生,他自己则回家开拖拉机去了。同学们心中……此处省略一万字。
“啊!”女生嘹亮的尖叫声让萎靡的劳动队伍瞬间精神起来。
“怎么了?”班长问道。
“有只大田鼠在地里窜!还有一条颜色跟花生叶子很像的青蛇!”女生边叫边跑向地外。
“啊?哪儿……”田鼠还好,蛇就不一样了,大家听闻吓得纷纷逃出农田,虽然我们这里的蛇大多数是无毒的,但恐惧是本能。
唯独剩下小明还站在田地里,拾起地上的锄头举在肩上,四周打量着花生叶子,田鼠被蛇和人群惊的蒙头乱窜,小明瞅了小会突然一锄头向侧前方拍下去,田鼠只发出了一声吱叫便一命呜呼。还没完,小明目不转睛的瞅着田鼠斜后方,慢慢放下衣袖,轻脚跨了几步猛然弯腰伸胳膊探了下去,只见其拎起了一条近一米长的青蛇,吓得周围同学惊呼不已。
小明没有片刻停顿,在拎起蛇尾的瞬间就开始挥舞胳膊转起圈来,绝不留给青蛇丝毫反应时间,数十圈后蛇早已昏晕过去,小明找准一块岩石,啪的一下将蛇甩在上面,然后飞快地用一块石头将其脑袋生生凿下。
我们围在周边不敢正视却一个个眼睛瞪得溜圆,小明则轻车熟路的把蛇和田鼠剥皮去内脏,然后在地头用碎石垒起了一个微型灶台,掏出火柴,捡了些许杂草木棍,掏出火柴就地开始烤起肉来。
味道很快就飘了出来,肉香四溢,小明也很热情大方,但是我们眼里只有惊恐、恶心,哪有食欲。小明说肉很鲜,跟青蛙腿差不多,就是缺点调味料,有点哏,嚼多了有点累腮帮子。后来我才理解,小明家里真的是穷,爸爸作为村里非著名懒汉,从不管小明死活,他馋肉了只能自己跑山上解决,掏鸟窝、捉田鼠、捕野鸡……样样都是小能手。小明说捕捉野味最好是设陷阱,这样不用漫山遍野的追寻了,隔段时间过来取就行。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用火熏,在一个洞口将半干半湿的草点燃塞进洞里,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浓烟,然后跑到另一个洞口守着捉就行了。
如果说以前是佩服,那么现在就是敬畏,丫的太生猛了,这对我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少年闰土简直就是弟弟。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会去吃田鼠?只是当时的我们不会明白。
总之,这是小明第二次让我们刮目相看。
小学其实还好,到了初中,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几个拉帮结派学古惑仔的学渣,我们镇上的初中也逃不过这个定律。每个周五放学前,总有几个初中生仗着自己长得高,逃课过来拦小学生收保护费,我们那时候放学都是自己走回家,可没有家长接送。后来我们放学就一群人结队赶紧走,但是总有留下来值日打扫卫生落单的。
那一天是苏萍值日,一般苏萍都是跟她爸一起回家,但那天不巧有事苏萍就落单了。伪古惑仔们怎会放过如种天赐良机。
“嘿嘿嘿,小妹妹,陪哥几个……喝呸,拿出你的零花钱给哥哥们买点烟抽啊?”当然这是我杜撰的对话,我又不在现场,差不多意思,总之几个初中生把苏萍堵在墙角要钱。
苏萍整天跟着她爸真没带钱,但他们怎么会信,其中一人很不耐烦的将苏萍踹倒,骑到她身上开始乱翻。
“放开那个女孩!”小明神奇的出现了,小明喊的啥我也不知道,反正是现身喝止了他们。
几个初中生见对方是一个比自己足足矮一个头的小子,瘦弱如豆芽儿,讥笑着掏出了巴掌大小的弹簧刀,冲小明比划了两下示威。在他们眼里,只要掏出这玩意,全世界都得给他们让路,更何况一个小学生,不哭着回去找妈妈就算是爷们了。
他们失算的是不知道小明没有妈妈可找,不知道小明知道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现在回头想想小明同学优点也是很突出的,不废话,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小明随手抄起两块石头就冲了上去,几个初中生握着弹簧刀看愣了,这是什么路数。
普通人打架其实就是斗狠,谁先怂谁先送一血。小明猛中有谋,并没有提着脖子直接往刀口上撞,先是冲向一个胖子佯攻,在还有几步远的时候手中鸡蛋大小的石头却突然砸了左前方的高个子,距离太近了,高个子猝不及防,眼前一红,鼻梁开花,应声后仰倒地,小明打野味练出来的准头和力道可不是虚的。
飙在空中的血花把胖子看傻了,小明趁机从他腿下灵巧的钻了过去,起身飞脚踹在胖子腿关节上,胖子半跪在地,小明毫不犹豫的将手中另一块石头拍在胖子后脑勺上,鲜血汩汩而出。剩下的两人吓尿了,呜呜啊啊的转身跑路了。
小明淡定的捡起地上的弹簧刀,在自己腿上和胳膊上浅划了几刀后将刀塞回趴在地上呻吟的胖子手里,然后跟二人一起趴在地上呻吟,突然想起来什么,扭头冲蹲在墙角的苏萍眨眨眼,示意她去喊老师。
小明常年给野物开瓢,虽然最大的也只是野兔,但是对力道把握还是有度的,两人满头满脸的血只是看着吓人,其实只是头、鼻子上的血管多,裂口子缝几针没啥事,石头也不大,冲击顶多轻微脑震荡。但后果是严重的,小明休学了,出乎意料的是没过多久小明又回学校了。事情的详细经过我们不清楚,小明自己也说不明白,但小道消息称数学老师为了小明搭上了一笔不小的积蓄,另外小明身上说不清楚的伤口也帮了很大的忙。
对于小明来说更严重的后果是,从此之后,每天放学数学老师都看着他和苏萍一起做作业,拿数学老师的话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真的当一个废物怎么还我钱。
这是小明第三次让我们刮目相看。
如果之前是敬畏,那现在就是崇拜,并深深为自己之前欺凌小明的行为感到愚蠢。小明还是那个小明,并未因为我们的转变发生任何改变。很多同学开始天天围着小明打转,鞍前马后,主动给他的零食他收下了,他只是一个孩子,没人疼爱罢了,眼花缭乱的零食是他这辈子都没吃过的,他说,你们对我真好,以后你们也是我的家人。
要不说学习委员不是白当的,敏感的察觉到小明话中异常,好奇的问道:“为什么说我们也是?”
小明指了指坐在班里中间没有动弹的苏萍,美滋滋的咧嘴回味道:“她是对我最好的人,有一次我爸没在家,我一整天没吃饭,放学打扫完卫生苏萍听见我肚子咕咕叫,给了我一包康师傅方便面,那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的东西。”
“哇,康师傅可贵了,那你拿回家泡着吃了吗?”大家惊叹道。
“什么,需要泡着吃啊,我把调料撒在上面干吃了,干吃都这么好吃,那泡着会多好吃啊……”小明口水都快把鞋湿了。
我现在突然明白为什么之前倍受欺负,他却不生气,那就是他的人生,他是从小受欺负长到现在的,几乎没有感受到过关爱,已然觉得自己受欺负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可能是他自认为可以跟大家打成一片的方式。但是谁对他好就是他的亲人,亲人是不能受欺负的。
从此大家也不孤立苏萍了,整个班竟然因为一个“废物”前所未有的团结,我现在回想起来仍觉神奇。
对于小明来说这应该就是幸福的时刻,他的人生确实从开场就是悲剧,而悲剧仿佛黑洞,一旦被其捕捉,就会不断让人沦陷,直至彻底吞噬。
每天上学要走一段山路,农村山地里挖了很多旱坑,用来存雨水已备天干浇地,不知道这是不是北方特色。
是的,你们没有猜错,很明显有人会掉进去,这并不是剧情有多俗,现实就是会高频的发生这种意外。其实旱坑还好,真正危险的是水库和海边,农村每年都会淹死很多孩子,就我整个学生生涯所知,身边熟知的同学至少有四名因此丧失,这种悲剧一直在不断上演。尤其现在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
旱坑跟水库、河边、海边有个很大的区别,旱坑四周一般都是直上直下的泥墙,只留有一处斜坡用来放水泵或者下坑舀水,因此旱坑掉进去很难出来,十分危险,但往往并不危险,因为它小而浅。多数是人工挖的只有两三米深、五六米宽,满水才能有三四米深,更何况满水的情况实在是少,北方的雨水多数年份不足,否则也不需要挖旱坑、水库蓄水了。
扯的有点多,回归正题。
自从发生上次事件后,苏萍就从不单独回家了,一般都是跟她爸爸一起走。那天雨确实大,从中午到傍晚放学一直没有停。小明跟一位同学值日留在了最后,小明没有伞没有雨衣,那位同学也只穿了一件小雨衣,容不下多余的人,小明其实不在乎下雨,他在雨里跑惯了,脱下鞋,挽起裤腿,刚准备冲出去,苏萍叫住了他,她经过老爸的同意带着雨伞送他回家,毕竟是同村顺路,于是同学三人雨中结伴而行。
瓢泼大雨肆意挥洒在蜿蜒起伏的乡间道路上,雨水浸透的泥地宛如一条活过来的蟒蛇,浑身布满黏液,湿滑无比。三人经过一个斜坡时意外发生了,苏萍脚下一滑呲溜溜顺着坡滚了下去,女生手没劲,几次抓周边的草没抓住,最终扑通一声滑进了旱坑。
小明反应慢了半拍,在苏萍摔倒的瞬间没有拉住她,但没有丝毫犹豫连滚带爬的追在身后跳进了旱坑。小明虽然略懂水性,但是低估了溺水者求生的本能,苏萍水中被呛急了,乱抓乱拉乱爬,根本不给小明外游的机会,两人越挣扎越深,谁也逃不出了。
另一名同学在旱坑边腿都吓软了,自己不会游泳,周边又没有可救人的绳索木棍,水中二人离坑边足有二米多远,只能连滚带爬跑向村子喊人救命。
然而,一切都太晚了,满水的旱坑对于两个孩子是致命的了。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切身面对身离死别,那种无能为力感让人绝望,是的,我就是那另一名同学。
捞救二人时,小明小腿深陷淤泥,保持着半倾倒状态,胳膊伸的笔直,众人推测应该是死前托举过苏萍,否则双脚不可能陷入这么深。无论过程如何,两朵还未盛开的花骨朵凋零了。
小学毕业后我们全家搬去了外地,再也没见过数学老师,据同学谈起,他后来趁年轻又要了一个孩子,还是个女儿。但我想,大人们所承受的痛苦应该是伴随一生的。
小孩总是健忘的,身边同学突然去世所带来的冲击是短暂的,创伤还是有的,怕水,游泳池都怕,我一直都是旱鸭子。真正让我怀疑人性、给我留下心里阴影的是周围同学的态度转变和无情的嚼舌:“废物就是废物,到死都是连累人的废物!”
不能理解,我至今都不能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说这种话,我甚至想替小明问一句:我可以把你们当家人,你们为什么就不能把我当人?穷是原罪?
苏格拉底说过:“语言的误用将给灵魂招致罪恶。”
那蓄意呢?
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招致罪恶的从来不是工具,而是灵魂。
总之,这是小明最后一次让人刮目相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