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厨师去买厨房用品,路上厨师和司机就怼上了,这个司机觉得厨师没文化,觉得低他一等,说话总想压他一头,厨师相对憨厚一些,口才也没有司机的好,起初还能辩驳几句,后面就认了。
其实话题是我引起的,走在仪征回新北村的路上,经过好几座桥,看到好几条小河,我随口说南方的水是真多,厨师说你们北方没有水吗?我说北方水少,他说道:“你们北方的水也是南水北调过去的。”其实他的话也没有多大问题。他是湖北人,是南方人。
司机是北方河南的,就不干了:“放屁,南水北调的水是我们河南的,河南丹江口。”
我一看这阵势,就说:“南水北调的水只是经过河南。”
厨师一听,就说:“是啊。河南也是北方。”
司机马上大声说:“河南不缺水,你去看,南水北调就是调河南的水到北京的。”
这自信,这理解,马上把南水北调的定义都改了,我还有什么话要说。厨师一看司机气这么足,就没有再说话。
其实南水北调,我知道的是南方长江水北调到北京天津,具体线路我也不知道,但绝对不是河南水调北京,简称南水北调。
后来我查了一下:南水北调共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线路,东线的起点是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正是我现在工作的地方,终点是天津 ;中线的起点是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是北京;西线未开工。
司机谜一样的自信,让我突然想起三季人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他很自信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地说:“可以呀。”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哎,您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恰好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向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学生快吓晕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只有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一个人的认知有问题,你说的越多,越显得自己层次低。
回到我这里,不仅仅是认知的问题,主要是单位里的鄙视链。领导看不上员工,员工之间也是要找理由比个高低。司机厨师本身属于项目聘用人员,但是司机非要觉得自己比厨师地位高,这才是他抢白的原因。加上我无职无权,平时也对他们很客气,他们也就在我面前顺便显摆一下。
这些小事,原本无关紧要的,但这也是说明了职场上无处不在的鄙视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