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散文
读书笔记《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读书笔记《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作者: 霹雳婉儿的小屋 | 来源:发表于2022-01-11 22:51 被阅读0次

《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系统》

对信息材料的解码需要用新知识来解构旧知识,是用新旧知识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因而也会带来既有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我们内在的知识结构就不断动态的演变着。

教育心理学家把这一领域有专长的人士分为常规型专长和适应性专长两类,其中具有常规型专长的人具有一个基本固定的支持系统,可以以很高的效率,把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材料按照已有的框架进行分析,而具有适应性专长的人,则可以让自己的能力不断的进化,通过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来适应问题解决的需要,常规型专家往往是象牙塔里的学者,因为他们主要接触的信息内容是固定领域内的理论著作,这些著作通常已经不应对应具体而现实的问题,而是直接就最深层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样一来他们就失去了从表层解码到深层的练习机会,而适应性专家通常是实践型的专家,因为他们必须经常去应对那些超出单一领域的非常规性的问题,接受各式新奇刺激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在表层和深层之间穿梭,因而他们的知识系统也就不断的扩展。在《思维方式》一书中理解的推进有两种,一种是把细节集合于既定的模式之内,一种是发现强调新细节的新模式,他竭力推崇第2种,反对第1种,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前一种理解只是对新材料的表层加工,而后一种发现模式的理解是对新材料的深层加工。

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通常是一个适应型的专家,他们可以有意识地建构一个信息解码和知识拓展的良性循环。

解码费时费力,所以很多人看书或者其他什么东西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结果时间稍微一长就只剩下一些模糊的感受,留不下什么东西,但学习应该是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广度能让人不闭塞,深度能够让人不只是学之皮毛。

对学习者来说,是否善于对信息材料进行解码,决定了对知识的掌握效果,教育心理学新近的观点,认为对某一事物的知识掌握,应区分了解和知晓两个层次,比如对于跳伞这件事仅限于了解的人固然可以头头是道,说出跳伞的标准标准,操作步骤1234,而如果被问到一些非常规性的问题,可能就会茫然无措,而掌握知晓层次的人,则可以基于对跳伞设备的内在原理的理解,通过一定的思考和推理后得出解答。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问我平时阅读的教材已经写得明白晓畅,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直接读下来就能懂个八九不离十,似乎用不到你说的所说的解码吧,这个观点既对也不对,当然我不是说我们学任何的材料都要往深处去读,读到纸的背面去,但是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一部表面上简单易懂朴素直白的作品,往往是有很深的功夫在里面的,也许是运用了很深的技巧,把那些原本的复杂性给简化了或者隐藏起来,才造成了让人最让人晓畅的观感,你若是去深究他何以写得如此明白晓畅,也许就能发现一座壮丽的地下宫殿,这种学习的方法是把学习的材料当做可供主动观摩和探究的样例,因此也叫做基于样例的学习。其实很多领域的学习就像学习绘画一样,需要一个漫长的临摹过程,在对作品的临摹或样例的深入探究中,我们会发现其中深厚的内涵,精巧细微的技法。

但凡学有所成者,多重视深度学习。

金克木先生是解码界的行家里手,他曾写道:"我读书经验,只有三个字:少、懒、忘,然后他笔锋一转又说现在比以前还多了一点,却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这就是读书中无字的地方比有字的地方还多些……古人和外国人和现代人作书的好像都是不会把话说完说尽的,不是说他们惜墨如金,而是说他们无论有意无意都说不尽要说的话,越是啰嗦废话多就说明他有话说不出,或是还没有说出来,那只说几句话,就更是话里有话了,所以我就连字带空白一起读,仿佛每页上都藏了不少话,不在字里而在空白里。似乎有位古人说过:当于无字处求之。完全没有字的书,除画图册和录音带外我还没读过,没有空白的书也没见过,所以还是得连字带空白一起读。"

这种连字带空白一起读的方法就可归为深度学习的方法了,不仅如此,这种读空白的方法,金克木不仅用于读书之中,而且用于读人、读物及所谓三读,这样一来,世间就无一处不是学问了。

另唐君毅先生在《说读书之难与易》一文中对深度读书法写的极为透彻,这里只引用一小段:"见文字平铺纸上,易;见若干文字自纸面浮超凸出,难。见书中文字都是一般大小,易;见书中文字重要性有大小,而如变大或变小,难。顺书之文句之次序读书,易;因识其义理之贯通,见前面文句如跑到后面,后面文句如跑到前面,平面之纸变卷筒,难。于有字处见字而知其意义,易;心之著者未言之意,于字里行间无字处见出字来,难。"

徐皓峰的影评写的好,于是另一位影评人大头马老师又特地的写了一篇名叫《观察的途径》,对徐皓峰的影评进行了解码,可谓解码之解码,大头马老师认为徐皓峰的影评为观众提供了第3层价值,他是这么写的:"福尔摩斯说华生,你只是看,你并没有在观察。评论家充当的只是福尔摩斯的角色,他需要基于对象构建成现场,借助工具和细节找到一条通路,然后发现真相,评论就是评论家将他观察的途径暴露出来,在原本的意义上,电影是一次性的作品,多数人只有一次机会对它进行观看,影评人对大众的第1层价值在于定格,第2层价值在于再现,第3层价值在于提供那条通路的入口。"

一个解码者应该做到不要只是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其实我们不仅要知道结果是什么,还要去知道这个结果是如何得来的,如果是看一部虚构作品,我们可能要思考目前这个结局作者是进行了何种逻辑上情感上的推动,使其变成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结果,如果是一篇议论文,我们可能要思考作者是使用了什么样的材料,论据通过了什么样的推理才能使其论点成立,能够把人说服。有些作品,它的过程是"显"的,有些作品,它的过程并没有明显道出,则更需要我们好功夫去梳理,甚至像一个侦探一样,把犯罪现场在头脑中还原出来才行。

也不能把细节和血肉完全丢掉,因为这些细节和血肉也可能是智慧的凝练,特别是一本经典作品,往往书里的每句话都有细细咀嚼的价值。

因为相似就意味着安全,意味着我们原有的认知无需更正和改正,其坏处就是我们的知识系统无法适应性的扩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wi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