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也被人们叫作“智慧果”。
因为苹果富含锌元素,锌是构成与记忆有关的核酸和蛋白质不可或缺的元素。
当初亚当夏娃吃的果子是不是苹果呢?
《圣经》上没说,不过吃了那能辨善恶的果子, “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
人类有了分别心之后, 从此就和动物畜生有了区别。
《圣经》的叙述有些玄幻,砸中牛顿的苹果却是实实在在的。在1665年秋季,牛顿坐在自家院中的苹果树下,苦思着行星绕日运动的原因。这时,一只苹果恰好落在他的脚边。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中,产生顿悟,找到了苹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由此,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直到1726年,在牛顿去世前不久,他才和包括法国作家伏尔泰、皇家造币厂的助手约翰康迪特等好朋友提及此事。如今这颗苹果树就生长在牛顿的故乡伍尔斯索普庄园,并且这颗苹果树的种子已经分赠世界各地。
另一只风靡世界的苹果与乔布斯有关。乔布斯是原美国苹果公司总裁,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苹果”,掀起了个人电脑的风潮,改变了一个时代。乔布斯把自己创建的公司和产品命名为“苹果”,是因为早期乔布斯在修道院里种植过苹果,所以公司团队经过再三斟酌,最后为公司起了“苹果”这个名字,之所以少了一口是为了让它看着不像樱桃(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苹果和樱桃的轮廓很像)。并不是广为流传的为了纪念图灵,这个说明乔布斯在传记里有专门辟谣。
个人觉得乔布斯修道院种植苹果的经历,以及咬了一口的苹果商标,这些和《圣经》里的故事多少是有些契合的吧。
智慧,一定是和吃苹果有关吗?起码《圣经》里上帝是这么认为的。可是上帝原本是不希望人类能拥有分别心和智慧的啊。
人类偏偏就是有了这样的分别心和智慧,人间的大思想家们更多谈论的是如何拥有和热爱智慧,而不是吃不吃苹果。
苏格拉底自认为自己一无所知,所以他提倡philosophia(爱智慧)。
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的是毕达哥拉斯,而且毕达哥拉斯
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他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古希腊哲人,以及后世的西方哲学家们追求的智慧是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
几乎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释迦牟尼也认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并提出了“戒定慧”的修行训练。持戒是根本,是保证,修定是基础,证慧是究竟。慧的生起,离不开戒和定的基础,戒定慧合称三学,释迦牟尼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素养。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作恶。有戒行的人,不会做出对他人会造成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己之不欲勿施于人”。用康德的话说,就是“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你能控制自己,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上帝原本是不愿人类吃智慧果的禅定分为八个层次,包括四种色界禅那和四无色定: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在高级禅定中,即使连喜悦、快乐都消失,内心只处于极度宁静、微妙和殊胜的状态。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叫做痴。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通过如实观照名色、观照世间的无常、苦、无我,能够彻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这就是佛教所指的智慧。
上帝原本是不愿人类吃智慧果的爱智慧是“哲学”最初的代名词,后世科学的发展成就皆源于此,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上帝原本是不愿人类吃智慧果的猪也吃苹果,上帝的智慧果被猪吃了,猪会不会也生出智慧来呢?
人吃不吃苹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爱智慧。
网友评论